一些地方“水分很大”
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的愿景,建立在真实的建设上,目前地方上报的建设量“水分很大”
按照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此前透露,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投资将达1.3万亿元。
齐骥称,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工程,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可以发挥房地产业链条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与住房相关的产业发展。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在《求是》撰文,分析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群众有了新居,要进行装修,购买家具、电器和其他生活用品,还会直接扩大消费需求。
在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看来,保障房建设对稳定住房市场、防止房地产进一步泡沫化、促进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转型有一定意义。但这些愿景都建立在真实的建设量上。陈杰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层层上报的建设量“水分很大”。
这意味着2012年建筑材料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去年国内钢材市场对保障房建设预期落空。“对保障房接下来的影响,钢厂普遍比较谨慎。”唐山国丰钢铁未具名人士此前对《上海证券报》表示,经历了去年的预期落空,现在业界对保障房的真实进度持保留态度。敬业钢铁人士则表示,他们专门研究螺纹钢销售发现,采购用途中,保障房项目的比重并不大,主要还是在于二三线城市的商品房开发。
亟待定义保障房
在对保障房无法规定义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自行“定义”保障房,对完成任务也就没有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在武汉,除洪山区外,其他各区的政府筹集项目并未掏钱包租,目前还只是贴牌充数。
相比武汉试点政府包租,珠海市官方则认为他们让企业自建宿舍楼已给了土地优惠,因此筹集这些宿舍楼作保障房,连包租也不用。
珠海市住建局副局长陈少翔此前对媒体称,珠海所有工业园区工厂宿舍,都可以算作公租房,政府不需要和拥有这些宿舍的企业沟通协商。
不仅是公租房中鱼龙混杂。在武汉,去年有2万套限价安置商品房算作保障房任务,实质则是安置城市各种拆迁户。在上海,相同的名目叫动迁安置房。也占到上海保障房去年任务的50%以上。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温家宝总理去年明确讲“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而“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是新建3600万套。陈杰认为,一些地方政府拿已有的各类房屋贴牌充作新建保障房,是滥竽充数。
不过,在陈杰看来,对于保障房是什么,一直还没有法规上的明确定义,这给了地方很大的自定义空间。
陈杰说,比如2011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其中415万套是棚户区改造项目和拆迁安置项。但动迁房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自然产物,虽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解决有交集,但并不重合,本身不直接具有社会保障属性。
陈杰认为,各类打着保障房旗号的非商品住房中,只有廉租房起到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达到名称与实际效果的统一,但这类住房数量却十分有限,如2011年开工的“保障房”中只有16%是廉租房。
渣打银行的上述报告也强调,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明确保障房概念和归类标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也表示,各地要完成国务院要求的3600万套的数字并不难,“根据各地保障房的算法,不管是3600万套,还是4000万套都可以完成,《住房保障法》没有出台,有关保障房的概念不清楚,各地保障房计算方法弹性很大”。
在陈杰看来,3600万套任务大不大,能不能完成,完全取决于各地对保障房的定义,地方对完成任务自然“没有什么压力”。
(责任编辑: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