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工市场局部混乱 介绍费炒到每人800元

2012年10月15日 16:28   来源:解放日报   杨健
    记者日前在走访上海多家大型外向型制造企业和相关劳务派遣公司后了解到,目前出现了很多企业减少用工甚至裁员、小部分企业却招工困难需要“花钱买人”的矛盾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影响,部分行业如服装、造船等订单大量减少,开工不足,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降低成本,虽然未见裁员潮,但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没有新招人员的企业很多。位于浦东金桥的上海京瓷电子有限公司人事科科长史建华告诉记者,周边企业不招人的很多,但并没有发现人力资源“多出来”的现象,京瓷想招人却招不到,加上几家比较发展好的电子企业都缺人,招人竞争越来越激烈。

    招工出现局部乱象

    目前市场上,给公司介绍工人的中介费价格已炒到800元,即只要给劳务派遣公司拉去一个工人,能在厂里待上一周时间,就能赚800元。这笔钱是劳务公司垫付的,企业则要在来的工人稳定至少一个月以上时才与劳务公司结算派遣费。上海汇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茂涛说,他所服务的昌硕电脑公司已经给四家人力资源供应商下了任务考核目标责任书,一个月内要求每家劳务公司提供5000人,谁完成不好就解除合作关系。因此他不得不垫付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招人。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本地社会工,即已经在上海打工准备跳槽的,这部分人流动性很大,即使招来可能也做不满一个月;二是外地引进的,通过四川、云南等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地组织来的,这部分人由于对上海及企业情况不熟悉,流失率也比较大;三是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生,这部分人虽然稳定性相对较高,但受学校教学体制限制,只能在3、4月份学生实习期开始时招得到,下半年基本就招不到了。

    京瓷公司人事科科长史建华说,上海的用工情况越来越紧张,是大势所趋。以京瓷为例,原先高峰时有8500工人,目前已萎缩到2500工人。前几年因为用人成本越来越高、人越来越难招,京瓷不得不引进大批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人工。而近年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京瓷已决定将大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今年年底越南工厂就将开始生产。记者在京瓷、昌硕等公司周围看到,围绕这几家大型企业众多员工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业都很发达,如果因为长期招工难而缩减生产规模甚至转产,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造成不小损失。

    供求双方角色互换

    到中西部地区拓展农民工输入渠道,是很多劳务公司在做的事情。但由于中西部自身发展等环境变化和没有与当地建立紧密的互动协作机制,很多渠道不稳定。上海原源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是挂靠于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驻上海办事处的企业,从事云南劳动力转移就业到上海已有十多年。该公司总经理陈锦明说,前几年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到来自云南各地劳动部门的电话,要求他多组织企业招聘信息,帮助云南劳动力转移就业。每次他带企业前去招聘,当地组织得非常积极得力。但是,这两年来的电话越来越少,前去招聘对方的积极性明显不如以前。以前每年都要去云南好几次,今年到现在一次都没去过。这种变化说明,上海企业招工不再“朝南坐”,而是轮到人力资源输出地“朝南坐”了。最明显的是职业学校,以前职业学校校长是求企业与之合作办学,解决学生就业,如今是企业主动找上门,而且送多少学生学校收多少钱已是“明规则”。

    就业扶贫探索双赢

    多家劳务派遣公司认为,要缓解上海企业招工难问题,政府必须介入引导建立与劳动力输出地的协作机制。上海援滇干部、文山州州长助理胡春认为,一方面上海企业需要工人,一方面云南贫困人口需要打工经济帮他们脱贫,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据介绍,目前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已在云南文山州马关、西畴两县开展“就业扶贫”试点项目,主要内容是在当地县劳动局或劳动力市场、职业学校、乡镇服务中心、村委会设置就业信息屏,从上海后台直接发送上海企业招聘信息、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在上海打工者的情况,滚动播出,并配套建设当地就业联络点和上海就业服务站,农民看到信息后就能放心地到上海打工。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孙国彪说,该项目是契合上海对口支援云南“一体两翼”战略的,“两翼”是指“就业扶贫”和“扶持当地产业”,而“就业扶贫”可实现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脱贫的效果,对减少贫困人口这个“硬指标”作用十分明显。

    负责“就业扶贫”试点项目的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说,这个试点项目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帮助当地逐步培育起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经过前期调研,发现云南对口地区贫困人口的外出打工愿望还是很强烈的,问题在于担心没有组织、怕碰上黑中介,如今通过政府推动的就业信息的播放,就业联络服务站点的服务,就能使云南劳动力比较放心地到上海打工。作为该系统上海就业服务站的几家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个平台是搭建劳动力输送渠道非常好的开始,但如果网点太少、覆盖面不大,将使平台作用发挥有限。业内人士建议,可将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每年的对口支援项目,逐年增设网点,扩大平台覆盖面,使就业信息直通“最后一公里”,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聚合功能,凝聚信息、资源,配套长效机制,为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转提供可靠保障。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