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园区经济发展把脉问诊、破解难题;为新青海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助力。
10月16日至20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的2012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走进青海活动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企业和海西地区如火如荼开展。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10位从事宏观经济、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节能减排、铝业加工、光伏发电、沙棘育种及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农林生态领域的院士、专家带着服务基层、建言发展的使命,深入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与广大基层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帮助解难题、拓思路、谋发展,为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两新目标、推动新青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建智言、献良策,为地方科学发展出主意
“布任务——谋资金,使各项发展目标如约而至;选项目——建青海,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育人才——重创新,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之路……”10月16日和17日,两场精彩的“当前和未来十年的新发展、新变化及工作要点”专题讲座在西宁和海东地区举行。
作报告的王宪磊研究员,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站主任、教授、博士后导师。“基层一线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做点实事。”谈到此行的目的,王宪磊的想法十分务实。 “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参加此次活动的院士专家们共同的心愿。
在一周的时间里,专家们兵分几路,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西宁(国家级)工业园区管委会、青海西宁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聚能电力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海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一路倾囊相授、播撒智慧。在青海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青海三江薯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薛文通认为,要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种植马铃薯,选择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马铃薯品种和产品,加强产地贮藏设施的建设,带动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在青海聚能电力有限公司,江苏生美集团万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于振瑞建议,多与东部沿海企业开展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合作,建立企业联盟,把青海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清洁能源强省。在西宁(国家级)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高级工程师张少华指出,要明确产业定位,高起点进行规划建议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增强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开发区的人气……
面对面、一对一,破解技术难题
“我们的炉子温度偏高,一直达不到要求,您看该怎么办?”在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庆明和吴绍英刚一踏进办公室,公司的负责人就迫不及待地向专家请教,专家们询问了具体操作流程,又实地去车间仔细查看,开出了解决铝业加工过程中的液压系统不稳定和电控技术薄弱等问题的药方。
饮料生产线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青海西宁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见到专程前来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潘利祥和吕韶阳,他们把一连串“难题”抛了出来。两位专家给出的“开展深层次的能源审计,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对工艺生产过程中弃用的浓缩水进行新回收再利用,减少新水取用量……”等意见建议让技术人员耳目一新。专家还说:“以后遇到难题就把材料寄到北京,我们解决不了,可以让我们的团队解决,总之一定帮你们渡过难关。”专家们负责严谨的服务态度,让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受益不浅,“有了专家们的支持,我们以后就有靠山了!”
在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沙棘生产加工示范园区内,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集团高级工程师新基洛夫看到园区内长势喜人的沙棘,对这里的生产加工技术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还认真记下了这里科技人员栽种沙棘的一些好经验,并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原料收购、质量控制等问题,让技术人员们如饮甘霖。
面对面咨询交流,一对一指导服务。活动期间,专家们进企业、下基层,察实情、出实招,每到一个地方,都听得真、问得细、答得实,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来自相关行业企业的负责人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院士专家们为自己的企业或从事的项目把脉建言。院士专家的指点、建议让大家获益匪浅,满载而归。
搭平台、拓渠道,让服务成为常态
从指导宏观发展战略,到提出可行性政策措施,从把脉问诊技术难关,到支招破解发展难题,院士专家们深入基层,不辞劳苦,为地方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正如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志琳感慨:“院士专家的到来,给我们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送来了金钥匙!”院士专家们也表示,将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争取今后在青海设立研发基地,全力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所研究员丛日春是第二次来我省进行服务活动。在2011年的“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中,他来我省针对海西州都兰县野生黑果枸杞分布及生长特性进行了实地考察、技术指导和讲座。丛日春认为,我省柴达木地区具有野生黑枸杞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而素有健康“软黄金”之称的黑枸杞因其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不仅对当地可以带来生态效益,而且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服务结束后的一年来,丛日春和我省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个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交流。今年的服务活动即将开始之前,丛日春主动要求前来,并且和当地林业部门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晰的合作意向,那就是共同建设黑枸杞良种基地和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局的干部深有感触的说,“这么好的资源就在身边,我们却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开发利用。要不是有专家给我们指点,我们真是守着金山要饭吃。”丛日春送技术送理念,在有效指导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来自实地的科研线索。当看到柴达木地区贫瘠的荒漠中也能结出黑枸杞,他专门挖了一些土,准备带回去进行科学研究。他说,这些研究一方面用于补充科研所需,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研究方向,让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能更好、更快地为发展服务。
不仅如此,专家在我省下基层进行专业对口服务的同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独特的见解。在欣赏过青海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后,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中国的,更是全球的。今后要通过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创新补偿机制。”“青海的水系、植被和风土人情不能破坏。”等高屋建瓴的见解和建议。
尽管这次活动只有短短一个星期,但效果突出、影响深远。当地政府和企业也与院士专家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并和院士专家所在的团队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经常性的沟通渠道。院士专家们在我省播下智慧和科学的种子,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掀开新的一页。“要让服务活动永不落幕!”正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纪仁凤所言:“我们将继续争取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支持,当好桥梁,加强协调,抓好落实,使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青海行活动成为常态化。让今后的工作内涵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努力为援受双方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积极建立专家来青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的才智优势,增强服务活动的实效性,为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