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古城西安在创新原有交通治理体制基础上,采取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及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并将通过3年时间基本实现保畅目标。
“堵城”之忧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拥堵问题给西安交通带来了严重挑战,早晚高峰时期主城区和二环路上,车辆常常“寸步难行”,一些不堪其苦的私家车主在网络上发帖,称西安即将变成“堵城”。
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王海玲说,西安作为古城,路网结构基本呈棋盘加放射线格局,近3000个平面路口纵横交错,行人过街设施严重不足。中心城区被城墙包围,仅靠17个出入口实现城内外的交通衔接,加上主城区大型医院、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过于集中、公交线路布局不尽合理等原因,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王海玲说,机动车数量激增也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
近3年来,西安机动车数量每年递增20%,截至2012年8月,西安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50万辆,并且每天都在增加。如果每天新增900辆机动车,那么每天需增加6公里道路,才能满足新增机动车的道路需求。
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将缓堵保畅确定为2012年“10件民生大事”之首。
首先成立了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盖文峰说,西安以前的治堵工作时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工作环节繁琐、管理职能缺失等问题。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建设、规划、市政、交管等18个部门组成的交通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并解决全市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成立后,起到了有效调动各方资源的作用。比如,南梢门十字地处西安中轴线,车流量很大,过去只有3个行车道,极易造成车辆拥堵。为此,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协调多个部门联合对南梢门十字采取工程改造,将原来3个车道改造成为6个车道,并进行其它附属改造措施,改善了南梢门十字交通状况。
“软”“硬”兼施
西安市采取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改造两大手段,通过软件和硬件双提升的“组合拳”,推动拥堵状况的改善。
加强交通管理能力对有效治堵至关重要。西安市交警部门作为交管“主力军”,除了加大一线加勤加岗力度外,还开动脑筋推出了不少因地制宜的缓堵措施,实行道路微循环制度是其中一例。
王海玲介绍说,所谓“道路微循环”,即西安市交警部门利用背街小巷实施单行交通组织,通过提高背街小巷通行率,分解主干道交通压力的道路的通行方式。
记者在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皇城西路、皇城东路,以及后宰门一带看到,实行道路微循环后,许多从附近主干道分流下来的车辆,初步实现有序循环通行,拥堵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如今,“有效提高通行效率”已成为西安交通领域各部门的共同目标。比如,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大力推进公交智能化。2012年10月,西安拟有13条公交线路,实现智能调度。
此前,西安市有关部门通过积极与陕西省交通部门协商,8月启动了高速公路通行费“包年”制度,即西安私家车主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可在1年内任意行驶西安绕城高速和机场专用高速,从而达到有效分流城区车辆的目的。
治堵硬件设施方面,全市年内已完成3批共百余个城市缓堵保畅改造项目,其中包括一些容易造成拥堵的道路、公交站点、交叉路口的改造。
营造环境
西安全力治理城市拥堵的举措,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支持。记者在西延路、丰庆路、南稍门十字等路段随机采访了部分过路司机。
私家车主王先生说,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驾驶车辆行驶市南北中轴线。以前从最北端的张家堡广场到主城区往往花近1个小时,道路拓宽、加强疏导后,半个小时左右就可抵达。
虽然西安推出的缓堵保畅措施初见成效,但一些干部和专家认为,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拥堵状况不容乐观。
长安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宽民认为,西安近期实施的缓堵保畅工程,能有效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促进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但缓堵保畅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后需提升市民的交通文明素质,使其与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合拍”,这样才能营造良性发展的交通环境。还要加大交通供给,尤其要加大公共交通建设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加大公交系统特别是公交枢纽的建设,以因应城市快速扩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增长。
据了解,西安已制定缓解城市拥堵3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14年底,初步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初步达到缓堵保畅、改善民生的目标。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