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救助站走街头流动救助 24小时有求必应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海口救助站走街头流动救助 24小时有求必应

2012年11月06日 08:29   来源:南海网   王洪旭

  新大楼投用:临时救助10天吃住不愁

  “我肚子有点饿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啊?”一位受助者向打扫卫生的阿姨询问。

  “中午都是11点半准时吃饭,快了。”阿姨叮嘱,不要随便吃外面买来的零食。

  今年10月12日,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可以收留临时受助人员10天,在此期间,每天都有专门的阿姨煮饭,打扫卫生,可谓是吃住不愁。“但是救助是临时的,短暂的,这些流浪乞讨者不可能一辈子靠救助来生活,最终还是要自力更生。”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邓英武说。

  据介绍,早在1992年,原海南省海口市收容遣送所成立,2003年转制为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管理所。2010年,又成立海南省海口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但是20年来,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站一直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没有床位,没有食堂;有时求助者上门,只能送到省救助管理站。

  新大楼投入使用后,有了60张床位,男女区各30张。同时宿舍、食堂、警务室、医务室齐全,可以为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务。

  10月5日上午11点20分,记者来到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站的食堂,看到两名受助者正在吃饭,有梅菜扣肉、萝卜片、包菜和黄豆汤。“每餐都保证有一荤两素,还有汤;他们在站里可谓吃住不愁,很多人进来就赖着不走了。”邓英武说,遇到这样的受助者,也是非常无奈,如果受助者身体健康,不愿返乡也不愿离站,那就只能通知派出所了。

  欣慰返乡路:小伙拿到回家车票

  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23岁的小程,2011年来到海南,投奔父亲,可是融入不了父亲新的家庭。他说,“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下自己一人。本想来海口找父亲,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呆不下去。”

  小程在父亲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自己到外面租房住,开始在明珠广场、解放西等路段摆地摊,平时就在外面住帐篷。在台风“山神”来时,生意不能做了,也没地方睡觉。有人就建议他到救助站求助,随后他背着大背包,找到了临时避所。“站里的人很好,我也给他们说了家庭情况。”他说,离过年也没多久了,他想回老家去,家里还有房子还有地。

  11月5日,派出所民警又护送一名流浪人员到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站。经了解,他在3天前刚坐火车来到海口,本想在海口玩两天就去三亚找朋友。“我从火车站做公交车到市区的路上,钱包被偷了。”小汪说,身份证和钱都没有了,也联系不上朋友。在交流中,小汪又说不出朋友在三亚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联系方式。对此,救助站工作人员建议他先回家办理身份证,然后再来打工,或者过完年后再来。

  5日下午3点,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将两人护送到汽车南站,帮购买了前往湛江的汽车票,两人都踏上了返乡路。准备进站时,小汪向救助站人员说,“谢谢你们,没有你们帮助,我都不知道该去哪。到家后给你们打电话。”

  上街头走访:帮忙解决后顾之忧

  买了车票帮助两人返乡之后,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站人员又开上流动救助车,上街主动救助。在明珠广场、解放西、龙昆南路等人群集中的路段,对职业乞讨者进行劝解,并了解他们的困难。

  来自广东省南雄市的乞讨者吴绍兵,身患皮肤重病,依靠在明珠广场天桥的栏杆旁。他说,因为患病之后,无法办理二代身份证,拍了照拿到派出所,又给退回来了。办不了身份证,也就办不了医保、低保等,这病在家也没得治,不如外出讨点钱。

  工作站的人员说:“尽量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帮忙办理低保、医保等,让你在老家生活无后顾之忧。”吴绍兵说:“这样的话,我愿意回家,你们送我回家吧。”

  还是在天桥上,一名来自河南开封的老大爷,眼睛看不见,“拉着”二胡,不停地摇着头。据陈之联介绍,这是一名多年的职业乞讨者,他被家里人当成了“摇钱树”。

  “老大爷,你停一下,中不中?”陈之联已经跟他很熟悉了,每次劝解前,他都说这句话。听了这句话后,大爷知道是海南省海口市救助站的人来了,赶紧从脖子上挂着的纸下,将录音机给关了。

  “天又下雨,又吹风,要健康要长寿,你要在家呆着,这样可不行。”经过劝说后,老大爷说,“中、中、中,我老伴一会儿就来接我了。”

  “尽管是职业乞讨者,也要用人性化的方式劝说,找到他们出来乞讨的根部原因,然后帮助解决,他们就不会回流街头,出现重复救助的情况。”陈之联说,这就是街头救助管理的变化,更加人性化了。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