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一: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榜单上,5部“上海制造”——电视剧《誓言今生》、电影《辛亥革命》、歌曲《致世博》、舞剧《天边的红云》和报告文学《国家命运》获得殊荣,其中,《誓言今生》是第一批“文化基金会与上海银行融资合作项目”,叫好叫座的观众反响为上海的“文化金融”创新尝试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画面二:深秋时节,包括歌剧《波西米亚人》、舞剧《孔雀》等一批精品在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吸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吸引数百万市民和游客参与;
画面三:牡丹江苑老人郑亚珍花了15元办张公益卡,每天都会到家附近的信息苑上网看看新闻、QQ聊天。积10年努力,全市237个公共图书馆、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00家东方社区信息苑、1616家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1771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遍布大街小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基本建成……
经过9年努力,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如期完成文化体制阶段性改革工作的各项任务,标志着上海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阶段探索:积极走,创新走
从2003年开始,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呈现分层推进、逐段深化、加快加力三个阶段。
2003年至2006年,上海从构建文化管理新体制和塑造文化市场新主体两方面试点改革。宏观层面,建立了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的“上海模式”,建立了公益性文化资助(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投资(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平台,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建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系,推动组建了14家文化行业协会。微观层面,完成了世纪出版集团、文艺出版总社和电影集团的整体转企改制,完成了新华发行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和借壳上市,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为载体探索了非营利演艺机构的运作模式。一个个改革大手笔,勾勒出文化发展新框架。
第二阶段,上海瞄准“三大体系”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2006年至2008年间,上海开展社区文艺指导员派送工作,规划建设了重点公共文化设施22个,总投资约73.3亿元。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谷等。
2009年以来,认真务实地完成“规定动作”,同时积极深化改革的“自选”项目。上海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部按期转企改制;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成立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和国有市属及区县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完成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成立全国首个私募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区县电影院转企改制;完成世纪出版集团与文艺出版集团的重组。
解决转企难题:有效率,有秩序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搞改革、深化改革促发展”,注重在宏观方面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新体制。通过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能力建设,把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单位转企改革,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上海通过有效、有序,有扶、有放推进,全面完成了全市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形成了文化市场主体新格局。
从2004年至2012年5月,文化体制改革中上海市属宣传文化系统共撤销事业单位建制54个,核销事业编制7824名。电影、出版、发行、印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完成全行业改制,重塑了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为例,对市属16家国有文艺院团“分三类”确定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各院团,一个团一个团地了解情况、分析实情,对上京、上昆、上交、上芭、上歌、民乐团等6家市属文艺院团确定保留事业体制;对越剧院、沪剧院、淮剧团、评弹团等4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地方戏曲院团,划转建立“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将杂技团、话剧艺术中心、滑稽剧团、歌舞团、轻音乐团、木偶剧团等6家院团转制为企业。由于谋篇布局得当,使得多元体制发展演艺文化、多样手段扶持院团和创作的新格局形成,连同11家区县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的完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文化演艺事业和产业打好了体制框架。
事业产业快速发展:出成果,出效益
科学合理的体制设计、强劲有力的扶持推动,让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在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迅速成长的龙头牵引下,朝着出成果、出效益的喜人方向迈进。上海出产的文艺精品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荷花奖”等权威评选中大面积丰收;在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评选中,上海的文化企业年年榜上有名;上海在A股和海外市场上市的文化企业已有13家,市级宣传系统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已达22.5%。
转制文化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机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形成五大产业板块,去年,集团总资产156.77亿元,营业收入139亿元,净利润32.2亿元,继续在全国广播电视类企业中稳居第一。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上海的骨干文化企业还是取得了较好发展业绩。如新上市的百视通新媒体股份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幅4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0%;上影集团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
在优秀文化体制机制这个强大“引擎”的驱动下,上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2%。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部市合作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文化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