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矿工绘制铜线画

2012年11月14日 10:59   来源:重庆晨报   

 

陆大明正在为铜线画上色。

 

 

他的铜线画获奖作品《龙凤呈祥》。

 

 

他的第一幅铜线画作品《红苹果》。

 

    张飞会绣花?那确实不好说,但粗人干细活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全重庆都没几个人会”的铜线画

    这个矿工不仅学到手,还拿了大奖

    一个对根雕、铜线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最终成就为民间艺术家。昨日,重庆晨报记者采访到了这位“矿工达人”———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矿业公司磨心坡选煤厂的矿工陆大明。

    下井挖煤差点丢了性命

    在北碚区煤安厂164号的一栋老楼里,晨报记者见到了陆大明。他中等个子略有些发福,头发乌黑却稍显凌乱。这个煤矿工人的家,摆满了各式的铜线画、根雕成品,桌上还有一幅正在绘制中的铜线画。

     1957年,陆大明出生在北碚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当过知青,21岁到了煤矿做矿工。1983年,正在井下作业的陆大明,突然遭遇瓦斯突出,“当时有人伤亡,幸好我们几个人跑得快哟,不然……”

    看热闹与根雕艺术结缘

    虽然逃过矿难,但这事却深深地刺激了他,“当时,我就一个初中文凭,想要上井工作,又没文化。”于是,陆大明开始自学大学汉语言文学。

    当时,他认识了一位叫费开林的根雕爱好者,“有一天,费开林非要拉我陪他到主城参加一个根雕艺术展,叫我去看热闹。”

    展会上,有位永川的参展者展出的根雕得到了专家集体好评,但陆大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点黄”,“你这个根雕是拼接的。”眼看事情败露,这位参展者也只好承认,弄得在场的专家都很难堪,“就因为这个,我才真正与根雕结缘。”

    凭作品获封“中华名人”

    从那之后,陆大明从矿井上来,就窝在家学习制作根雕。没有艺术知识、技能,陆大明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学,并向费开林请教。

    此时,陆大明已30岁了。

    由于自幼就喜欢书法,这多少让陆大明有一点基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钻研,在他32岁时,他做出了第一件根雕作品。“没想到,这件根雕竟在重庆赛花会上得了奖。”这更激发了陆大明学习根雕的激情。

    靠着摸索和实践,陆大明的根雕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行家的认可和肯定。在他家的书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和奖杯。“有这么多的荣誉也是一种满足。”陆大明越发地痴迷做根雕。

     2002年6月,陆大明凭借根雕艺术作品《闹元宵》,在西柏坡参展,被授予“中华名人”奖章,成为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高人”。

    苦学铜线画传承技艺

    作为一名煤矿矿工,陆大明能在根雕艺术界取得一席之地,这已经让众多工友感到意外和敬佩,但这个矿工的传奇还没完。

     2000年的某一天,陆大明因工作时扭伤了脚,在家休息、看电视。当时,他正好看到电视里在讲解铜线画这一古老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机的消息。

    “当时就觉得有些可惜,但自己不会也没办法。”陆大明一直惦记着这事。2005年,他来到育才学院美术系,一边做杂活,一边偷偷学习绘画,并拜师请北碚区文化馆教授赵纯阳传授铜线画技法。

    “人就得要有爱好,不断学习,哪怕年龄再大,哪怕我是个干粗活的矿工,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陆大明没有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潜心研究起了铜线画。

    发表论文还自创了作画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陆大明这个挖煤的“粗人”,竟然还发表了两篇有关铜线画的论文,他的铜线画作品也拿到了一些国家级大奖,并总结创立了两套铜线画的制作新法。也因为此,陆大明拥有了中外特种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职称。

    “在铜线画这方面,我还只能算是一个半懂不懂的学生。”陆大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铜线画这个“全重庆都没几个人会”的传统手工艺术得到传承、发扬。

    如今,陆大明这个挖煤工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根雕和铜线画,“虽然很多人来看过我的铜线画,也有人出高价想买,但我还是想把这些东西流传下去。”重庆晨报记者罗强

    古时有猛张飞会绣花的传言,如今,有一位煤矿工人不仅在根雕艺术上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还获得过铜线画的各类国际国内大奖。

    高手真在民间。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