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50%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企业在滨海新区聚集

2012年12月17日 14:12   来源:滨海时报   黄硕

  “今年(2012年)我们已经成功研发了2个生物制品国家一类新药,这两项新药分别用于治疗癌症和肝炎,预计明年可进入临床试验,产业化生产后,预计全球市场空间均将超百亿美元。”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溥瀛生物公司董事长于在林向记者表示,2012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爆发增长期,产业转型升级蓄势待发。

   2012年前10个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9.52%、利润增长17.4%。今年,全民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投入增加和卫生总费用占比提升,都释放出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中西药品零售总额增长23.5%,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医药需求旺盛。业界人士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实现年均增长20%,工业增长值年均增长16%的目标。

  “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医药产业只有在创新道路的十字路口上选择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满足中国13亿人口未来的医药保健需求,并完成中国医药产业由仿制到创新的产业升级之路。”医药产业分析师边晨光表示。

  “创制”转型加速产业洗牌

  在新药创制过程中,大部分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都将难逃“昙花一现”命运。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津市特聘教授张同存向记者表示,医药产业创制的新品中,能通过临床试验并验证其产品有价值的不到2成,这就意味着创制其余8成新品企业面临“死亡”。“研发产品无市场、生物技术不成熟、资金链断裂等隐患也都将加速产业聚集。”张同存说。

  同时,今年新版GMP认证的实施,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我们的新建工厂已经完成了GMP改造工作并通过了审核,预计明年3月可拿到认证。”天津滨海新区药企,诺和诺德(中国)公司法规总监蒋晓芸告示记者,大部分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小型药企将因无能力通过认证而被淘汰,同时,优质大型药企将因此而获利。据介绍,按照新修订GMP要求,到2013年,所有医药高风险企业必须通过认证,到2015年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全部实施认证,否则将一律停产。有业界人士分析,预计到2015年或将有3成中小医药企业面临被吞并或被淘汰的尴尬选择。

  寻求“协同”发展

  面对“仿制”向“创制”转型,医药产业正寻求“协同作战”。记者了解到,在经历多轮产业洗牌后,生物医药企业已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开拓出一条“捆绑式”发展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滨海新区建立了多个医药产业的协同中心,这些平台利用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技术专长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技术平台链,给医药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型升级。“以新区的中医药协同中心为例,将研发、前期临床、药理评价、疗效分析等多个功能与国际接轨,实现了产学研多方优势互补,缓解了中药新药成果转化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张伯礼说。

  “抱团”发展已经成为了药企之间的共鸣,通过资源、平台的共享不仅实现了降低成本,更增强了整体的竞争实力。据介绍,滨海新区正逐步形成“创新—孵化—中试—生产”生物医药产业链。到目前为止,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有凯莱英、诺和诺德、诺维信、葛兰素史克、施维雅、金耀集团等超100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和园区孵化器落户,天津市50%以上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企业在这里聚集,产业规模以年均40%的增长率快速提升。到2015年,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3%左右。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