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1月18日专电
题:空气质量监测布点岂能“避重就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王民
原来空气质量监测也有“猫腻”!邯郸环保部门在监测网点设置上竟然“避重就轻”,专挑污染轻的区域,对污染重的区域视而不见、充“鼻”不闻。如此监测,难怪一年报出320多个二级天,难怪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两张皮”。
据媒体报道,邯郸市将4个空气质量监测点设在以商业、机关和居民居住和教育机构为主的丛台区、邯山区,具体地点为丛台公园、市环保局、东污水处理厂、河北工程大学,而在工厂集中的邯郸市区西部未设监测点。这种现象可能在全国不少地方也存在。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空气监测规范》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要位于城市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分布全部建成区。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应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
e哥想说,空气质量监测点未加均匀布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未加科学统计,监测结果怎能不失真?如果把环保的真功夫用到平时,好天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欺骗了上级,糊弄了百姓,舍本逐末啦!
说实话,e哥对环保部门表示理解,他们也有难言之隐。在地方,环保部门是个尴尬的弱势部门,在治污问题上动不动真格的,要看上级领导脸色行事。一些城市,环境污染积重难返,治理起来非一日之功。上级领导为了面子上好看,不顾客观实际,硬向环保部门下指标任务,人为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必须达到多少天以上,环保部门只能从中做手脚了。
持续数日的四面“霾”伏,足够令我们警醒:好空气不是西伯利亚风吹出来的,也不是靠统计造假造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日积月累干出来的。e哥想说,科学发展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真正入脑、入心、践行。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美丽中国”离我们还会很遥远。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