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的士到底得了什么病? 的哥亲述"管理之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杭城的士到底得了什么病? 的哥亲述"管理之殇"

2013年01月29日 14:22   来源:钱江晚报   刘焜 段罗君

  当事人回应

  邱震海:希望杭州能做到“机制为主,投诉为辅”

  昨天,本报记者把事件处理情况等信息反馈给了邱震海。

  邱震海通过邮件告诉本报记者几点他的想法。他说,这次杭州处理的过程非常迅速,结果也可以。“但我希望不是由于我的所谓‘名人效应’,而是让每个杭州市民和每一个到杭州的游客都有投诉的渠道。最重要的是,希望有关方面在铁腕治理的士和完善的士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做到机制为主,投诉为辅,那就好了。”

  什么是好的机制?邱震海说,自己不是专家,不能提供更多的意见,但所谓“铁腕治理”,他觉得在治理初期一定是需要的,这里面包括许多相应的措施。

  在他去过的国内城市中,哪些地方的出租车服务比较好?

  邱震海觉得,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的士服务相对较好,基本不存在像西湖边的士一停,乘客首先要和司机商量哪里可去,哪里不去的情况。作为乘客,只要显示空车的的士,都有权先坐上,然后才告诉司机去哪里,而不必担心被赶下车。“这些城市到底是怎么治理的,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上海治理的士的经验,我觉得一定程度可以为杭州借鉴。”

  公营、承包、挂靠、卖断……

  解构杭州出租车的N种运营模式

  的哥亲述不同经营模式之下的“管理之殇”

  对于拒载现象的屡禁不绝,杭州运管的态度是这样的:这些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由于公共运力不足包括出租车,导致乘客需求与供车矛盾越发突出,出租车司机在利益推动下,拒载等问题也就比较集中。

  但剥去这层表像,另一个原因,就说来话长了。

  由于历史原因,杭州出租车经营模式多样,目前出租车有8973辆,其中出租汽车企业76家,拥有出租汽车7848辆(这76家中,车辆规模超过100辆的大中型规模企业27家),个体出租汽车经营户1061家,车辆数为1125辆。

  杭州出租车协会秘书长蔡关尧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出租车企业的经营方式大致有:公车公营、承包、卖断和挂靠四种主要模式(见图)。记者从运管部门了解到,全市共有在岗出租汽车驾驶员21800余名,外省籍的驾驶员占比57.9%,主要是来自河南、东北地区及安徽、江西等省份。

  ●公车公营:公司与司机签订合同,受公司直接管理。司机向公司缴纳1万元的风险保证金,之后每天向公司缴纳330元—350元的班费,其余每天赚的钱归司机所有,油费自理,车辆的维修由公司负责。

  ●承包:公司从政府拍得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采用与司机签订单车承包合同,约定司机每月交8000元—8500元不等的承包金,剩余部分由司机所得。

  ●挂靠:取得经营权的个体车主,将出租车挂靠在公司名下以公司的名义经营。

  ●卖断:有些公司规模小、资金缺,从政府拍得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卖给司机,每月收取1000元不等的管理费。

  在实际运营中,出租汽车行业由于产权不清、经营模式不规范,加上公司管理主体责任不到位,导致产权争议纠纷不断,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蔡关尧以“卖断”举例,由于卖断了经营权,公司无法对出租车司机进行约束。

  蔡关尧告诉记者,“卖断”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按照当时的规定,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10辆以上出租车的公司,才有新车投放投标的报名资格。到后来,报名条件也逐渐从20辆增加到现在100辆。

  蔡关尧说,那时候,不少公司都是靠临时贷款,才筹到一笔资金参与投标。公司拿到经营指标,将经营权一次性卖给出租车司机,从中赚取差价。

  2001年,杭州市对原来进行行政审批的出租车全部进行重新审定,规定这些车辆的使用期为十年,也就是2011年到期。2004年,杭州市区竞标出租车经营权时就明确规定,不允许中标的企业将车辆卖断给个人经营。

  但随着两次“奖励”,当初“卖断”经营权的到期时间,也随着延长。

  2003年左右,杭州市开始更新一批较为高档的出租车。政策规定,对及时更新的车辆,还能获得五至七年的奖励年限;2009年开始,杭州出租车实行单车考核,规定每年考核1500分以上的车辆,能延长一年使用期。

  蔡关尧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并没有上涨太多,但生活成本却在增加。

  而且,在杭的外地出租车司机大部分都“拖家带口”来杭,而据他了解,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妻子一般不外出工作,在家照顾小孩为主,这样一来,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到了出租车司机一人身上。

  正是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出租车司机对“赚钱”的概念,就比较强烈。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