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隐秘才是社会隐患

2013年01月29日 16:12   来源:法制日报   冯海宁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传达出的反腐决心与意志,正在引领新的一轮反腐浪潮。最近公开官员财产引发舆论热议。据悉,浙江慈溪纪委常委杨智峰曾表示,推行官员财产彻底公示,也要考虑社会接受度问题,他承认目前收入差距较大,会顾虑官员财产网上彻底公示后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1月28日《潇湘晨报》)。

    尽管公开官员财产呼吁了多年,也讨论了多年,但坦白地说,最近推动官员财产公开的这股声浪比以往更大。无论是高层传达出反腐决心与意志,还是地方试点官员财产公开范围扩大,或是官员财产公开的共识与氛围正在形成,都给公众带来了信心。不过,就公开进度、公开程度而言,还与公众期待有很大差距。

    比如,目前试点地区多是县级地方,公开对象多是科级官员,公开方式多是内部公开。可见,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公开这项改革,目前还是在“浅水区摸石头”。这样的改革力度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尤其是在“表哥”、“房叔”、“房姐”等事件曝光后,公众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期望更高,也更迫切。

    究竟是等着“网友曝”,还是主动公开官员财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三思的问题。如果坐等“网友曝”之后再去调查官员财产,显然是很被动的。唯有主动公开官员财产,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

    在公开官员财产这个问题上,慈溪纪委常委杨智峰称,彻底公示财产或引起社会不稳定。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似乎没有厘清楚官员财产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即认为彻底公开官员财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彻底公开官员财产,才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之一。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彻底公开官员财产,官员的贪腐机会就会继续存在,社会对权力的监督成本很大而效果很差。官员贪腐就会影响到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将亡党亡国——可谓是一针见血。显然,“亡党亡国”远远比社会不稳定严重得多。

    我们要意识到,官员财产不公开就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而腐败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所以,我们有必要就官员财产公开达成基本共识,尤其是各级纪检部门官员有必要形成共识。

    杨智峰所说的“官员财产彻底公示”,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彻底让所有官员财产公开;二是让每个官员财产完全公开;三是让官员财产彻底对外公开。这里显然涉及尺度和界线问题。从“香港只有40个重要公务员职位是要向社会公开财产情况”、“香港把保护隐私作为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基本原则”等情况来看,官员财产确实不是彻底公开。

    考虑到操作问题和官员接受问题,公开官员财产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彻底公开。但我们要认识到,内地和香港情况有些不同,由于监督权力的体制机制比不上香港,所以,内地公开官员财产的程度最终应该要比香港更彻底,如此,才能把权力关进严实的笼子里,不给大小权力腐败的机会。

    如果我们像香港一样只公开少数高官财产,恐怕基层官员腐败难以遏制。众所周知,基层官员腐败同样严峻。所以,即使目前做不到彻底公开官员财产,也要把彻底公开作为最终目标,即做到三个彻底——彻底公开所有官员财产,让必须公开的财产彻底公开,面向社会彻底公开而不是内部公开。

    只有去官员财产隐秘化,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即使如杨智峰所说,公开官员财产会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一种阵痛,我们必须经历这种阵痛。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