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轻人团年饭上只顾玩手机,放下碗筷就跑去同学聚会,把老人晾在一边
超八成受访者呼吁过年不要走过场
昨天是农历的小年,而今天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这也预示着春节越来越近。
近来,网络上无论是对“买票难”问题的热议,还是对“回娘家还是回婆家”话题的争论,无不体现出民众对“回家过年”这一文化传统的认同与重视。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不过,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太重视“过年”这一仪式的重要性和价值内核:一方面,部分人对此有些淡漠,甚至不愿回家;另一方面,有的人产生了精神疲倦,走过场式过年。
上周,记者对143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4.5%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不愿意回家过年的人。其中21.4%的人直言这样的人“非常多”或“比较多”。而受访者中,80后占60.8%,70后占19.7%,90后占12.5%。
年轻人感叹过年是负担
一提起过年,在北京工作的重庆小伙儿张敏直呼“头疼”。张敏给记者算了笔账:来回北京与重庆的机票约3000元,给家人买礼物1000元,孝敬父母长辈怎么也得5000元,加上压岁钱1000元,“过节费”至少10000元。这让月薪不到6000元、生活本来就十分吃紧的张敏顿感压力。
张敏告诉记者,他身边不少朋友其实很期待过年,但谈起春节花销就犯怵,变得不太愿意回去,认为过节成了负担。
据报道,近四成网友春节过年的花销预估超过5000元。有网友发帖称,春节从来都不是他的“节”,而是他的“劫”,混得不好不敢回家过节,年终奖年年“白领”。对此,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深有同感。
本次调查显示,40.9%的受访者肯定“过年是负担”;40.0%的人痛感当前社会普遍功利,让人们觉得必须花很多钱才能过好年。
“钱?年轻人想太多了吧。”受访者田女士说,绝大多数家长不是为了钱才盼着团年饭,“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的退休金比很多年轻人赚得都多。家长的希望其实很淳朴,就是孩子自己过好就行了。”
田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给自己太多包袱,总觉得拿不出钱丢面子,这都是“攀比之风盛行”惹的祸。现在很多媒体也喜欢渲染春节给年轻人带来压力和痛苦,其实这个风气不太好。“没钱买机票就买火车票,没钱买礼物就别买,压岁钱非得花1000元那么多?”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不久前,事业单位职员秦冉和同事闲聊时,评出“最无聊节日排行榜”,“春节”首当其冲。
在秦冉看来,一些节日,特别是“春节”很大程度上是为父母亲人而过,年轻人更愿意就吃个便饭,或者外出旅游,哪怕只是和父母宅在家里休息,也比和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探讨哪家女孩还没嫁,哪家男孩还没买房要强。“甚至没必要非得扎堆那几天来过年,提前或延后庆祝不行吗?”
秦冉的观点,代表了部分人的心声。本次调查中,15.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不少人觉得过年就是为父母而过。对于主观上不愿回家过年的人,24.3%的人表示“支持”,认为“人各有志”。但是,对于一些人不愿回家过年,更多受访者(64.5%)“不支持”。其中,50.3%的人表示“理解,但不支持”,另有14.2%的人直接“反对”,认为无客观原因都该回家过年。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董海军认为,“过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仪式,但现在年味淡了,人们对这个仪式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如以前。但过年并不是简单的“吃饭”,走亲戚串饭局是一个人社会支持系统巩固、精神思想回归的重要方式。大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舒缓、理解、尊重和支持。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强调,过年要有仪式感。仪式没了,“年”的庄重也就没了。在他看来,“家庭团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的内核是人伦感情。一个农民工不远千里赶回家,绝不只是为了吃顿饺子。年三十团聚是仪式,大年初一向长辈拜年也是仪式。这些仪式是一定要回到家才能参与的。
如果说爱是永恒的话题;如果说家是心灵的寄托;那么,爱家就是人类至上的情感,人类最美的记忆是和家人在一起……近来,从央视《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到公益微电影《时间门》,再到某品牌推出的广告《把乐带回家》,都让众多网友为之动容,纷纷留言: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非常怀念20年前的春节
谈到过年,家住江北区的赵先生显得有些失落。年近70岁的赵先生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安家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平日里,他们会打电话问候老两口,寒暄说“盼着过年好好聚聚”。
但令两位老人失望的是,每年团年饭,老两口总有被“应酬”的感觉。赵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的春节,他没和儿子们说上几句话,“吃饭的时候,老大总是时不时地埋头看手机、发短信;老二和媳妇不停地聊自己的事儿———房子、车子、票子,我们完全插不上嘴。”
赵先生说,过年就那么几天,但孩子们总是“不甘心”好好陪他们。每次放下碗筷就急着往外冲,要么同学聚会,要么拜访老朋友。有一次,二儿子才在家呆一天,就和媳妇跑成都玩去了,把他们晾在一边。
有评论说,有的人不重视“过年”这一文化仪式的价值内核,有点走过场。调查中,45.8%的人感觉这样的人不少,也有39.5%的人认为这样的人不多,仅1.7%的人明确表示“没有这样的人”。
“对年轻人来说,‘过年’就是吃个饭。”家住沙坪坝的退休教师孙女士,非常怀念20年前的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孩子们会围着爷爷奶奶,挨个下跪磕头领压岁钱,“现在放鞭炮成了踩气球,春联不贴了,也不祭祖,小孩儿拿压岁钱就只说声‘谢谢’,还去比谁给的多。年夜饭也成了走过场,年轻人只顾闷头吃、玩手机,吃完就不见了。”
本次民调显示,35.3%的受访者承认,如今很多人和家人坐在一起团年,却很少交流沟通;14.2%的人感觉,“不甘心”多陪父母亲人而热衷于其他应酬的情况普遍。
“在竞争压力下,很多年轻人没有心情向往传统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会理事赵士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年回家成走过场”折射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迁。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任何传统文化的底蕴,包括民俗的文化情味,都受到扭曲、阉割、大打折扣乃至形存实亡。
调查中,83.5%的受访者呼吁大家,特别是年轻人重视“过年”的重要性和价值内核,尽量回家,避免走过场式过年。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