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记长江中游四省会——武汉、长沙、合肥、南昌,23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武汉共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按照《武汉共识》,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将在区域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工业分工协作、争取国家政策、扩大内需和市场开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深入合作。
此外,四省会城市还在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旅游等11个领域签署了更为具体的协议,其中包括打造“2小时城际交通圈”,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内容。
以四省会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城市,人口约1.6亿。会上,四位市长达成共识,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正面临空前发展机遇,抱团发展将有利于扩大区域影响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过第一轮工业化后,已进入“再工业化”的战略调整期。四座省会城市各具区域影响力,新的战略调整期将为中游城市群带来“内需、内陆、内源”机遇。
关于中国的经济“极”,经济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率先发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一极”;90年代,“长三角”迅速崛起为中国经济“第二极”;如今,“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三极”。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中部“再工业化”过程,将成为中国今后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处于调结构的转型期。中部还属于工业化中期,投资驱动发展是主要特征,资本将大有可为。”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正引导着产业向中部转移,民间资本随之转移,长江中游省会城市成为投资首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部成为中国投资增速最快区域。来自安徽商会的数据显示,徽商在湖北投资开发、经商办厂的企业超3000家,投资总额累计2500多亿元,省会武汉独享七成投资。
有专家认为,中部四省会城市选择此时抱团发展,除市场因素外,还与国家政策导向有关。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说:“从此前城市自我封闭,埋头耕耘‘一亩三分地’,到如今谋求合作,融入各个经济圈,可见中央政府出台的区域经济发展引导政策已初见成效。”
去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中部地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是内需增长极具潜力的区域,在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范恒山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身也“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他说,武汉的钢铁、装备制造、光电子产业发达世界领先,长沙的文化产业和工程机械业、合肥的家电制造业,南昌飞机光电光伏、大飞机及零部件等行业在整体集群内能明显发挥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