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念引领安徽"绿色崛起"

2013年03月11日 09:24   来源:安徽日报   吴林红 黄永礼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我省代表在审议中指出,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安徽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安徽实践

  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以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构建主体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体系、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等七大体系,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去年,我省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淘汰小煤炭、小钢铁、小水泥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完成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由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发布的国内首份绿色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安徽的“绿色发展指数”居中部六省之首。

  专家视角

  谢培秀(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省正处于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坚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动摇,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不合理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引领示范,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强省之路。

  代表观点

  绿色发展政策需倾斜

  池州市多年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赵馨群代表认为,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发展绿色产业,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公共财政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主要用于树立政策导向,扶持产业发展,推动公共平台建设。污染治理及修复经费,应按“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让治理者消化成本,污染者承担成本,严重污染者付出沉重代价。她建议,国家应该采用差别化税收政策,对节能减排表现出众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应低于同行业税率,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进行节能降耗;加快阶梯式电价、水价、气价改革,使多消耗资源的多付费,约束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耗费。

  转型发展做好“加减法”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张晓麟代表提出,当前,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努力做好“加法”和“减法”的文章。 “加法”,就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减法”,就是必须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减轻城市环境压力。尤其在招商引资中,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前置条件,设立更高的“绿色门槛”。

  节约资源企业责任大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许宝成代表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细胞和资源使用的主体,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生产、流通、交换、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类资源浪费。希望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正确导向,引导企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