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详细提出并阐述我国城镇化发展愿景,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上海代表团代表在讨论中热议如何走好我国城镇化道路,特别提出要绕开不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城镇化=遍地开花
“走了一村又一村,村庄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参观考察过许多正在建设中的新城镇,感觉有些布点太散太乱。许多农村变城镇只是多盖楼房,城市本身的辐射功能不足,公共服务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他认为,城乡之间哪些地方适合布局大城镇,哪些地方保留农村风貌,需要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城镇化不能遍地开花。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建议,城镇化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来设置。有些小乡镇如果地处交通要道有地缘优势、或坐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或拥有产业支撑等,可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一二十万人口的小城镇,吸引周围乡村的农村人口来此定居安业。如果没有类似的自然基础为依托,还是顺其自然,不要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硬生生建造一座座“空中楼阁”。
“以松江为例,政府将全区604平方公里土地统筹考虑后,认为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更具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和潜质,于是基本放弃了南部大型城镇化的设想,将松江北部原有的60平方公里新城规划扩大到约160平方公里。”盛亚飞说,这就是在该集中城镇化的地方集中做大,让城镇更繁华热闹。不需要城镇化的地方,尽量留住自然、生态、平和的农村风光。
误区二
城镇化=千城一面
“城镇化,决不能拷贝现在的城市模样,把现有的大城市病带到小城镇,否则就不成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孙跃明表示,新型城镇一定要有特色、功能全,小城镇间要有差异,小城镇与大城市要有差异,不能走遍全国大同小异。
张兆安代表也指出,城镇化发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如今到全国600多座城市里走走看看,如果隐去城市名称,仅从城市风貌判断,几乎分辨不清是到了哪座城。”接下来,全国各地城镇化大发展,应该尽量保留当地老城的传统风貌,不妨老城区修旧如旧,新城区异地新建,老城和新城比邻而居,又各成一体,让每一座新城镇都能留住传统的地域性格和历史文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张兆安代表认为,未来城镇化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将城镇体系、规模布局等规划设计好。
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应适可而止,因为城市再大容量都是有限的,其对外来人口的吸附规模不是无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大城市病”正在显现;省会级中心城市要有所增加,因为偌大一个省单靠省会城市作为当地城镇化的中心节点,通常支撑力不足,需要再增加二三个中心城市,多中心支持省域内的城镇化发展;而人口容量在50万至100万的中等城市,其数量应该进一步增多。
误区三
城镇化=房地产化
填平农田变广场,推倒农房建高楼,赶走集市引商圈……不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正在呈现房地产化趋势,这是一个误区。“高楼大厦只是表象,人的城镇化才是本质。农民进城要安居乐业,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居住、社保、户口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戴海蓉说,现在有些地方的城镇化过于强调速度,造成了一些虚假的繁荣,有的农民在城里买了房,但是并不居住,空城、空房的现象比较多。
张兆安代表说,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目前,不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以房地产化为带动,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撑,所以往往只见空城不见人,这有点本末倒置。城镇化发展要以产城融合为基础,以小城镇原有的产业发展为依托,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结构,吸引当地农民工就近就业,让他们不必长途迁徙,在当地产业发展中就能赚到钱。随着人的聚集,城镇化的内涵才能不断充实。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了。同时,“产城融合”还要注重城市各种设施的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除了规划设计师前瞻性的预判,预留出合理的建设空间、配套设施外,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参与配合,特别是几方面要相互融合。
误区四
城镇化=落户口
在城里留下来了,孩子能有好前途吗?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中国梦”里,孩子是最让人牵挂的,他们忍耐苦累和流离,就是不希望下一代依然只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指出,在保障城镇化健康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除基本社会保险[涉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残)保险等],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之外,教育体系的覆盖与优化同样刻不容缓。按照2020年之前全国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规划,只有子女就学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称得上“落户”。在这一点上除了个人的努力和智慧以外,也依赖社会服务尤其是中高端继续教育与专门化教育服务的提供状况。
严诚忠建议,在各地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特别重视对现有的和可以“为我所用”的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深化利用和优化配置。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与架构中,唯有职业技术教育最为贴近城镇化发展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力需求。现在,教育经费相对充盈,其投资结构应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化倾斜,以适应城镇化过程中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有了一技之长的“农二代”,也能比父母更上层路,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更自由地“追梦”。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