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广西古建筑志》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3年03月12日 09:57   来源:广西日报   

  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2月2日揭晓,广西大型电视专题片《广西古建筑志》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是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的国内出版物三大奖项之一。第四届获奖音像出版物30种,《广西古建筑志》是广西首次获此项大奖的作品,备受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广西古建筑志》总策划、出品人李秋洪,总撰稿、总制片文崇礼,总编导、总编审何坦。

  开创广西地情影像志之先河

  李秋洪

  总策划、出品人

  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策划并组织摄制的广西地情专题片《广西古建筑志》,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这是广西地方志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广西文化建设上的喜事。

  《广西古建筑志》是创新修志的重大成果。2008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班子提出了“三个并举”的工作思路,即“地方志工作由过去单纯编修志书转到修志和用志并举,由单纯编修出版纸质版志书转到出版纸质版和电子版并举,由单纯编修出版传统文字志转到编修文字志和摄制影视志并举,逐步形成立体修志的新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破单一、传统的修志体式,利用现代影视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积极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组织编撰摄制地情系列影像志。经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广西古建筑志》于2010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开创了地情影像志之先河。

  《广西古建筑志》是各方共同协作、互相配合取得的成果,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地情影像资料中心联合摄制,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专题片的台本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总撰并请广西文化名人分撰,台本和片子经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评审,确保了质量。

  自治区领导十分重视和关怀《广西古建筑志》等影像志的编撰制版发行。2009年9月,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等自治区领导亲自批示,同意组织编撰摄制《广西之最(精编版)》,并把它作为自治区对外宣传推介广西的珍贵礼品、对内进行区情教育的重要教材。郭声琨、马飚还分别为《广西之最(精编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志》作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亲自担任《广西古建筑志》总顾问和《广西之最(精编版)》总策划。2011年1月,经自治区领导批准,由自治区财政资助,将《广西之最(精编版)》加印赠送“两会”的代表、委员。2013年,自治区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编撰摄制《广西传统名吃志》。

  《广西古建筑志》出版发行之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又先后组织编纂摄制了广西地情系列专题片《广西之最(精编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志》、《广西节庆志》和《广西名胜志》等。这一系列专题片填补了广西地情影像志的空白,弥补了纸质志书的局限,展示了地方志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了广西优秀民族文化,为后世提供了更加具体、真实、形象的地情史料,得到全国方志界的肯定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专业而权威的地方古建筑志

  文崇礼

  总撰稿、总制片

  《广西古建筑志》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很高兴也很受鼓舞,我们做广西地情系列专题片,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要得到什么奖,我们只专注于广西地情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为广西文化建设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的方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情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从2005年起,广西地方志系统在坚持按政府要求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同时,认真研究创新修志和修用志并举的问题,形成了专题挖掘、书碟结合、社会共享的思路。2008年,单位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和蓝日基、覃新成同志去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广西之最》(38集)、《广西古建筑志》(60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志》(28集)、《广西节庆志》(70集)、《广西名胜志》(70集),共5个专题266集的书碟出版。这项工作在方志界是开先河的创举,受到全国同行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3年我们立项的是100集的《广西传统名吃志》。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广西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上探索前行,争取出版发行20个专题、1000集以上的书碟,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权威经典,是我们做每一个专题的追求,对《广西古建筑志》要求更高更严。选题上,我们经过层层申报、专家论证和网络公示,60集共记录108处广西古建筑,涵盖了水利桥梁、楼亭塔阁、故居大院、古镇村落、庙宇祠堂、王宫旧城、边关古隘等方面,既具同类典型性,又具广西代表性。撰稿上,与其他专题一样,既要继承“志”的传统严肃厚重,不溢美、不掩恶,语出确凿,落笔有据,还要融会“视”的诗情画意、做到志视结合、创新文体;在此基础上,古建筑志还必须专业,从建筑学的角度本末记述,如此严格的要求让我们反复推敲,以至于大部分稿子都要反复打磨七八遍才能通过,但我们闯过来了,回头看一看,也是一种享受。拍摄制作上,我们和摄制单位密切配合,步步跟踪、层层审查,确保精品。专题片是个综合艺术,《广西古建筑志》能获国家大奖,凝聚了众多史志、影视、建筑和文学艺术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

  十年磨一剑,甘苦才心知。《广西古建筑志》中第八集是全州永岁乡燕窝楼,我们去拍摄的时候,有些部分已损毁,乡亲们围着摄制组说:“再不拍下来,过几年就没有了”,希望借这次获奖的机会,吁请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燕窝楼,它不仅是一座极具建筑艺术的门楼,更是民族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孕育的瑰宝!

  《广西古建筑志》以质量取胜

  何 坦

  总编导、总编审

  用影视手段修志,全面记录广西古建筑的原状和风格,并揭示其内涵,在广西是首次,对我们影视工作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为了摄制好《广西古建筑志》,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首先,内容为王。该片制作之初,我们即强调要深挖内容。一方面把广西古建筑存在的尽量多地拍摄下来,另一方面把广西古建筑已经消失的也要反映出来,展示广西古建筑的精髓。在多的方面,《广西古建筑志》60集,拍摄了110多处古建筑,广西比较出名的古建筑,基本收录进去了。另外对那些已经不存在或行将消亡的古建筑,也进行了全方位地挖掘和展现。比如龙州陈勇烈词,在拍摄时就只剩一面正墙了,我们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把它拍摄展现出来,在它的历史内涵挖掘和摄制表现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另外,像桂柳运河、潭蓬运河、南宁古桥等处在拍摄时早已是杂草丛生,其迹难寻,不披荆斩棘,不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很难拍摄到画面,更谈不上拍摄好了。

  其次,追求原创。在制作上,高度重视原创。该片的音乐、解说、配音、画面、片头、动画、合成等方面,始终坚持原创第一。光背景音乐,从作曲到配乐,反复修改,时间就长达一年多;片头制作,画面编辑修改达10多次。

  第三,追求艺术的和谐统一。影视作品是文学、音乐、解说、摄像、编辑、制作、合成等各要素的综合艺术,只有各方面都做到较好,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好的作品。《广西古建筑志》在制作时,我们力求各个方面都要“高度专业化”。如整篇制作的布局结构,小到角标优化,基调统一、颜色搭配、风格一致等都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在各个要素环节的把握处理上,紧紧把握一条——那就是所有的设计制作都要围绕“广西古建筑的特点”来做,在这个基础上,把各个要素和谐统一起来,比较好地反映和展示了广西古建筑的全貌及其特质。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广西的影视制作能力不行。《广西古建筑志》作为纯广西班底制作的作品,能够第一次获得该项国家大奖,在制作上给了我们一些有益启示。首先,要多挖掘广西题材,反映广西的民族和文化,以“内容取胜”。其次,要立足“拼创意,不拼制作”。拼制作拼不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影视发达地区,要力求在创意上取胜。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成功了一半。(本报记者 文彩云)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