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耕耘推动改革 家庭农场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3年03月12日 14:02   来源:中国广播网   马文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也是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十个年头关注着三农问题。

  "家庭农场"这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如何在中国农村扎根发展?怎样破解农村 "空心化"难题?两会特别报道《改革探路》今天播出第七篇:《家庭农场在希望的田野》。

  记者手记:提到家庭农场,不少人会想到电影中农场主养牛种地的惬意生活。而这个舶来的"洋词"也正与中国农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场将"手插秧"式的传统农业转变为"机械化大农业"的改革,正在从"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开始蔓延。在吉林延边,初春的土地正在解冻,作为家庭农场的试点地区,农户正在自家的农场忙活着准备春耕。发展家庭农场,能否解决"谁来种地"的核心问题?土地从哪来?补贴谁来拿?我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中寻找答案。

  在吉林延边小营镇仁坪村,正月过后不少人外出打工,走出有点冷清的村子。延边洪玉合伙专业农场,52岁的李洪玉和几个农民正在洋葱育苗大棚里忙活着。

  李洪玉:我们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忙,农民就是这样。这是育苗,筛土完了覆盖土么,撒完籽以后顶上得覆盖土,刚育完苗准备浇水。我们光这块就扣了十一个棚。

  老李曾经是这里的洋葱种植大户,村民们说他洋葱种得好,人也实在。两年前,老李和三个合伙人开办了这个农场,顺利租到了村里90%的土地。近百万元的投入当年就回了本儿。

  李洪玉:我们四家合伙,那时候我投了二十几万,有投十几万的,投入当年就回来了。2012年效益还可以,一亩地能出一万两千多块钱。

  老李说,也不知道啥是"家庭农场",就是觉得村里好些人出去打工不种地,这地总荒着也不是个事儿。现在,延边洪玉合伙专业农场已扩大到6个种植区,面积160公顷,还配备了各种农用机械和喷灌设备,村里也有农户参与进来。

  李洪玉:跟我一起的老朱,他今年就种了12垧地,1垧地在十几万,他就一百多万。

  放眼大江南北,像老李这样的农场有不少,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的农民,都在"家庭农场"的田野上耕作着。为什么要从国家层面推进发展"家庭农场"?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掰开手指头开始算帐:美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400亩土地,而中国农民平均每人耕种土地只有6.5亩。实现承包土地规模流转,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家庭农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关锐捷:第一要考虑经营收益,第二要考虑土地产出率,第三要考虑劳动生产率。家庭农场的收入应该不低于外出就业、外出打工的收入,这种经营规模相当于现在平均农户经营规模的10倍,这比较适宜。比如像南方的双季,经营规模大约在50亩以上;北方旱季,经营规模在100亩,就比较合适。

  当家庭农场成为发展规模农业的必然选择时,土地流转问题不可回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小映说,他不提倡企业长期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

  王小映:第一个方面可能考虑的是,能否站在农民自愿、有偿的角度流转土地。第二,希望家庭农场更多的是从农村内生出来。

  王小映说,从萌芽到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农民的热情和政策的扶持。

  王小映:不能强力推动也不能限制,要引导,这可能要很多配套政策。比如要有土地流转的政策,还有完善的补贴政策,政府应该做相应的扶持。

  吉林延边洪玉合伙专业农场的创办人老李也认可这个观点,他说现在购买农业保险、农机具以及贷款,政府都有补贴和扶持政策。他眼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洋葱卖个好价钱。

  老李:现在想建几个储藏加工库,像洋葱储藏一段时间还能多挣一点;要是加工一下,比现在还能挣多点。所以现在得逐步扩大,一点一点来。

  在老李们的心坎上,创办家庭农场除了"有地可种,有人种地"之外,最关心的就是名份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家庭农场会带出一批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这是从农户到农场的大变革。构建这条生态产业链,需要为正在发展中的家庭农场确立法律地位。

  刘永好:国家1号文件非常明确地支持家庭农场,这里也需要提到对房产的确权问题,对土地的权证问题。其实家庭农场主就是小微企业,我们也希望国家进一步鼓励、支持和推动他们所生产的农资产品的价值认定的过程。

  记者手记:采访结束,老李回到大棚专注培育新苗,初春的大地正在萌发生长的力量,一缕新绿在他的眼中闪现出了希望的光芒。"家庭农场",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还是个新概念,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生活。在这片融雪滋润着的田野上,那些热爱土地的人们,正在用耕耘推动着改革前行。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