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门降尘监测点。 记者 江瑜 摄
2012年,南京平均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为8吨,这些数据究竟是怎么得出的?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内的一处降尘监测点探访。
这个监测点位于中心站内一栋两层小楼的楼顶,顺着只容一人通过的简易铁楼梯爬到房顶,只见房顶上有两个焊接的铁架子,每个铁架子上都放着一个白色的塑料桶。塑料桶底部直径大约15厘米,高约40厘米,里面盛有透明的液体。塑料桶上贴着白纸,上面写着“草场门对比点”几个字。
中心站工作人员说,这个塑料桶就是集尘桶。“降尘采集采用湿法采样,这个液体是乙二醇水溶液,可以防止集尘桶内结冰和生长青苔,影响监测结果。”工作人员说,通常集尘桶一个月收集一次,但他们会经常来查看,添补乙二醇水溶液,捡掉掉落在桶内的树枝、树叶、鸟类粪便等。夏季高温天气蒸发快,添加乙二醇水溶液次数较多,如果遇上暴雨、大雪天气,也要及时更换桶内的溶液。
记者看到,塑料桶内的溶液清澈透明,底部尘土很少。那每平方公里每月降尘8吨,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
“草场门这个点位是居住区点,降尘数量不是太多,而且一个塑料桶内几天收集的降尘当然很有限。”工作人员介绍,到了每个月收集集尘桶的时候,他们会将塑料桶连同溶液一起带回实验室,用专门的加热锅进行加热,让桶内的溶液尽可能蒸发,然后收集桶壁和桶底的尘粒,再将这些尘粒烘干,最后称重,得出的重量就是这个集尘桶单月收集的降尘量。
“集尘桶的桶底面积是统一的,我们可以通过桶内的降尘量,换算出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工作人员说,为了让数据更精确,每个监测点都会设置2个集尘桶,最后要取两个集尘桶的平均值进行推算。
这套程序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要求非常高。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每个集尘桶都有一个对应的电磁炉等辅助仪器。100毫升溶液全部蒸发至少要加热3小时,要自然冷却,烘干还需要3小时,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要在无尘的环境下操作。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溶液,让溶液的尘粒附着在桶壁上,但是又不能溅出。
“全市这么多点位,每个月这些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每个点位要错时收集。”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降尘主要来自城市扬尘,这也是形成PM10的主要来源,对PM2.5“贡献”也很大。对比中心站近10年来的监测数据,虽然我们现在感觉城市灰蒙蒙的时候越来越多,但是10年来降尘的数量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专家说,市民感觉空气变差是由于其他的污染源在增加,比如工业和机动车尾气。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