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现代牧业现代化挤奶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新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些以市场为前提、以集约化为特征的组织形式,能否挑起现代农业重任?
春回关中平原,在这里,我们对话了一个个大户和经理人,他们的经营理念、组织才能和创业热情令人信服,积极寻找市场、渴求科技支持、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是他们的共同品质。然而,他们更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扶持和服务,真正做到谁种地,谁收益,谁获得补贴。
样本之一:宁蒋娟的130亩大棚
3月6日,西安的风呼呼地吹。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大兆村,被称为“瓜大姐”的宁蒋娟站在自家承包的130亩大棚前心怦怦直跳,“这么大的风,可千万不要把大棚给吹坏了呀!”
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宁蒋娟的家庭农场创业史可谓艰辛。
2008年下半年,宁蒋娟揣着开饭馆挣的20多万元和政府扶持的10多万元,承包了60亩地,建起了22个水泥和竹片搭建的大拱棚,种上了大兆的特产——西瓜。
由于技术、经验欠缺、再加上2009年11月初的一场大雪压倒了她家的5个大棚,宁蒋娟不仅没有收益,还赔了十几万元。不服气的宁蒋娟仔细研究市场、请教能人,自己高薪聘请一位蔬菜技术老师指导种植。“谁知道,2010年晚春的一场雪,又压垮了整个黄瓜棚。我当时都傻了,回过神来才发动所有能发动的人铲雪救苗子。”
2010年夏天,她四处筹资,终于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十多万元,建起了两栋钢架大棚,这可是当时大兆钢架大棚的第一人。
设施齐备了,蔬菜瓜果上市了,手里有了一定的收入,宁蒋娟又有了新的想法:学习山东寿光,扩建日光温室。她顶住压力,把买房的钱也投进去,硬是咬牙盖起了3栋日光温室。
就这样,宁蒋娟靠着一点一点的积累,把一个粗放的果园、菜园,慢慢变成了一个现代农业设施园。到2013年,这里已经有31个钢架大棚,一个育苗棚和3栋日光棚。每个大棚年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由于资金受限,目前有些发展计划,等攒够了钱,我相信会实现的。园子不断扩大,我把在外工作的女儿拉回来一起干。年轻人灵活,我就让她帮我在网上搞销售,跑市场。有了女儿加入,我们现在更像是中央一号文件里面说的家庭农场了!”
宁蒋娟边在风中加固大棚的塑料顶层,边说着未来的梦想。
样本之二:梁建武的示范园
同样是2008年,当在外经商的梁建武回到老家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梁张村,带着自己的15亩地和7户葡萄种植大户一起发起成立了“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信任是最重要的,这样大家才能跟着你干!”四年来,梁建武认真呵护着这份信任。
怎么才能让大家种好的品种?“我先建个示范园,把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来,社员看见我的葡萄卖的价格更高、赚得更多,自然就跟着我学了。”2009年的梁建武在下邽镇流转了150亩土地,专门搞起了示范园:引进15个新品种,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测试有机肥的使用比例,甚至引入了避雨栽培技术,减少雨水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一年时间,在梁建武的带动下,合作社已有的1500亩葡萄园就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定为标准化示范基地。然而,在跑市场时,梁建武发现,很多客商并不认可无公害这个概念,更喜欢口感好、外观好的新品种。
渭南临渭区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为了不影响葡萄品质,每年都会请技术人员对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和水质进行检测。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把葡萄拿到政府的质量检测部门进行品质检测,到2012年,连续4年各项指标都完全符合绿色食品葡萄国家标准。2011年,合作社的“慧照”牌红提葡萄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称号,成为陕西省首家获得这个荣誉的葡萄专业合作社。
效果出来了。当梁建武在广交会上拿出合作社葡萄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客商们当场就决定来渭南采购。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国内市场的大门被打开了,每年合作社葡萄销售达到2000万吨。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