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强 郭智军 摄
历经近6年修订,南粤母亲河未来18年的治水蓝图初现。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同时获批的还有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以及太湖流域综合规划。加上去年底批复的长江、辽河流域综合规划,至此,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得到国务院批复。
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江河。此次《规划》修编的范围为珠江流域我国境内区域,行政区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自治区)。此外,供水规划还考虑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通过水利部珠江委了解到,《规划》分别研究制定了2020年、2030年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的目标和任务。预计到2030年,整个重点防洪(潮)保护区将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直接受益人口3629万人。
在引人关注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预计到2030年,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体系得以完善,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江河水污染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
《规划》把广州列入流域内4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和重点防涝区,其目标是广州市能抵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的侵袭,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的暴雨在一天排完。
水治理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成为新方向
此次《规划》从思路、定位、内容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首先,规划思路从以重大工程论证为主线转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陈洁钊介绍道。
《规划》根据流域西、北、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的特点,提出了规划总体布局。其中广东省最为关注的珠江三角洲,主要是防洪潮体系完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水污染防治、航运改善等。
《规划》分别研究制定了2020年、2030年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确定了8项流域控制性指标,包括流域内省(自治区)用水总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限制排污总量意见(COD、NH3-N),以及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2个控制断面生态需水量和水质目标。
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珠江流域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能力明显增强,流域内城乡和港澳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稳步提高,航运体系不断完善;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局部河湖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到203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水资源
西水南调保障粤西用水需求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规划》提出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应急抗旱能力。近期(2020年)解决27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远期进一步提高农村用水保证率。
《规划》提出,上游以大中型水库建设为重点,结合云贵山区特点,建设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实施滇中、黔中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解决与红河、长江流域接壤周边地区缺水问题。中下游构建以西江龙滩及大藤峡、北江飞来峡等水库为骨干的水资源调配体系。
对于广东境内较为干旱的粤西来说,《规划》还提到,通过实施引郁入钦、西水南调等工程,保障北部湾及粤西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
到2020年,流域多年平均用水总量控制在63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10立方米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3。到2030年,多年平均用水总量控制在64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8。
到2030年,每年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11亿立方米,珠海供水系统向澳门供水1.46亿立方米。
《规划》水源工程实施后,生活用水保证率将达到97%以上,工业生产用水保证率达95%,西、北、东江生态用水保证率达90%,农业用水保证率达75%—90%。
水生态
18年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水环境整治再度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珠江水质总体良好,Ⅲ类水以上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8%,位居全国七大江河之首。不过珠江还面临着上下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产业转移水污染及水土流失风险加大。据《珠江片水资源公报2011》,水资源二级区中,水质最差的为珠江三角洲,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49.6%,劣Ⅴ类河长比例达24.7%。。
对此,专家指出,“《规划》通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可减少点源和非点源排入河湖的污染物,使江河湖库的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确定的水质目标;通过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可提高河道内与河道外的环境需水保障程度,改善水环境与水生态状况。”
具体措施为,强化南北盘江上游河段、云南高原湖泊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段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加强源头区及高原湖泊水源涵养。
“而通过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可改善流域的植被条件,减少河流泥沙,减轻河道、水库的淤积,维持河道的泄洪能力,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与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陈洁钊说。
《规划》提出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治理开发活动。对地下水超采区实施限采等措施,严格控制开采规模。此外,通过新增清洁可再生的水电资源,每年可减少793万吨标准煤的消耗量,减少排放2079万吨二氧化碳、6.74万吨二氧化硫,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规划》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体系,明显改善水环境,使重点地区、河段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现状的37.2%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使水生态系统退化和损坏趋势得到遏制,高原湖泊与珠江三角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0%。
2030年,完善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体系,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使江河水污染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2%。
■焦点
广州将整治2597公里河涌以防内涝
广州市同受北江、西江洪水及南海风暴潮的威胁,近年气候变化引起的暴雨增加使城市内涝频发,现状排涝标准仅10年一遇。
为此,《规划》把广州与南宁、梧州、柳州一起,列入4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和重点涝区治理。
记者从规划中获悉,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是广州市防御北、西两江洪水的主要工程措施。规划由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蓄滞洪区、北江大堤及芦苞涌和西南涌构成的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使广州市能抵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的侵袭;建设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与已建的龙滩、飞来峡水库等一起构成完善的西、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使广州市具备防御西、北江1915年型洪水的能力。
而广州市排涝体系由河涌、水闸、泵站、人工湖等组成,中心城区及其它规划重点发展区、镇区和工业区规划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完且城区不致灾,农田区按1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1天—3天排干。根据涝灾成因,分别采用自排为主、抽排为辅或抽排为主、低潮自排的治涝方案。全市规划整治河涌长度约259公里;改、扩建或新建水闸683座,水闸总净宽5549m,改、扩建或新建泵站433座(其中新建140座);保留人工湖调蓄容积288.67万立方米。
广州仅是珠江流域防洪排涝整治的缩影。整个珠江流域的防洪工程实施后,珠江三角洲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200年一遇、一般防洪保护区达到50年—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预计到2030年,流域整个重点防洪(潮)保护区将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直接受益人口3629万人、耕地1174万亩、地区生产总值30533亿元。若重现1915年型特大洪水,直接防洪效益1712亿元。
■目前困境
如重现1915年洪水 珠三角将会损失过千亿
珠江流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6%。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2%,其治理也一直备受国家重视。上世纪80年代初,由珠江委编制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但原规划实施20多年来,规划期已过。”珠江委总工程师陈洁钊说,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流域管理等工作尚未引起重视,人们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性,规划主要侧重于重大工程和干流梯级开发方案的论证,涉及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的内容较少。
2007年,国务院部署了我国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与上一轮流域综合规划相比,此次珠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面临着许多新形势。相较20多年前,流域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不同,对治理开发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洁钊表示,珠江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仍不完善,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规划》透露,按现状防洪能力和2008年经济水平,如重现1915年洪水,造成流域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洪灾损失将达1712亿元。
在人们的印象中,珠江位于我国南方,是一条水资源充沛的河流。但在水利专家看来,流域还存在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珠江时常发生干旱大旱,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局部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上游地区,云南、贵州一带山高坡陡,地表破碎,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地”石漠化“形势严峻,高原湖泊、湿地面积萎缩,蓄水量减少。中下游地区,局部水污染严重,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生态多样性下降。”
《规划》透露,上中游地区已步入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GDP1500—3000美元/人,进入高污染风险的时期,如果不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忽视水环境保护工作,流域的供水布局将受到严峻的威胁。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