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局面恐将“短期困境常态化”

2013年03月18日 11:33   来源:瞭望   赵卫东张箐

  当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政策着力点应由“保生存”转向“促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中的一些趋势性、苗头性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明确问题倾向、剖析问题本质,是加强未来政策针对性、提升政策效果的基础。

  四大趋势难题

  中小企业发展局面恐将“短期困境常态化”。

  当前,在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困境。据2012年6~8月进行的涵盖2600家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具、服装、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的困难面分别高达75%、46.2%、45.5%。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订单不足是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这些困境背后的原因,均不具备短期内改变趋势的可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恐将长期化。

  出口不振背后的“中国制造”竞争力下滑。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汇率优势正在不断弱化,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优势弱化的同时,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尚未构建。在新工业革命面临突破的大背景下,以“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势必重塑全新的业态模式,对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控制、研发设计、咨询服务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

  转型升级名义下的“重转轻升”认识偏差。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将产业转移等同于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取向片面重视产业转移而非真正的转型升级。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产业转移并不等同于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更多的是缓解困境之策,不是长期解决之道。

  首先,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也正在逐渐弱化,东盟国家或将在十年内取代中国。如果一味地只重视产业转移,继续延续已有的发展方式,将会错过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其次,产业转移有可能会出现“低附加值传统产业移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未进入”的“空心化”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转地区、转行业”简单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手段,未能切中“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其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恐将有限。

  减负背景下“税未降、费大增”的不良倾向。

  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和非税收费用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了企业利润。2012年1~7月,湖南省中小企业税收增幅比利润增幅高14.3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所调研各省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表明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为了保证预期的财政收入,不少地方加大征收各种非税收费。2012年前三季度,天津、安徽、广东等省份的非税收入增幅分别比税收收入增幅高出40、30和18个百分点。

  这折射出中小企业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的现实困境:一部分行政性收费“变脸”为经营性收费,导致中小企业负担不降反增,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小且散”(如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了,“大且重”的费种(如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水资源费、劳动保险费等)并未减,“避重就轻”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减负效果有限。

  以“促发展”为政策着力点

  转换观念,政策出发点由“保生存”转为“促发展”。

  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政策扶持的立足点应是促发展而非保生存,应是创造环境、引导发展而非一味庇护。针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特征,政策的着力点应直指要害:一是降用工成本,尤其是员工社保成本。在推广实施新增岗位补贴、在岗培训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社会保险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政策试点;二是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价值链地位。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多管齐下,提升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单纯成本优势向技术、质量和品牌优势转变,离不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能力的提升。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在扩充融资渠道、加强技术研发、优化创新环境方面重点施治。

  一是资金方面,着力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方式来加大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二是技术方面,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创新政策,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优势互补,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环境方面,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立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行业培训平台,优化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统一认识,尽快制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

  战略清晰和落地是关键。明确促转型的目的不仅是停留在保增长层面,更重要的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转型升级成功案例的调研,找准切入点,采取有效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整体从“转地区、转行业”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以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点的实质化阶段。

  尽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明确转型升级的推进阶段、目标衔接、关键突破口和保障手段,在实施分地域、分阶段、分层次的深化转型战略基础上,确立清晰的转型升级路径。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转变竞争战略、发展模式、国际化路线等,走科学管理、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高端发展道路。

  狠抓落实,提升政策效用,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

  加强政策执行力是关键。要继续深化落实既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结合各地中小企业发展的特色和困难,中央及地方要积极出台相关配套细化减负政策,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扩大受惠企业范围,找准政策落地抓手。

  深入研究政策落实环节出现的各种可能问题,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减负的“一把手工程”和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加大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力度,从源头上避免税费问题的“隐形”与“变形”。探索中小企业减税减费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借鉴欧盟“中小企业测试”制度,运用系统量化手段客观衡量小微企业所承受的税费负担。□  文/赵卫东张箐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