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天价墓地再次成为热议话题。3月31日,省政协委员李宴清提出建议,像建设“保障房”一样建设城市“保障性质的公益性公墓”。目前,该建议已经提交给辽宁省相关部门。
网友:
惊见一平方米4万多元墓地
购买墓地安葬先人骨灰是一种传统的殡葬方式,可是日益高企的墓地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之外,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不,沈阳网友蓝点湾在论坛中吐槽:“前几天去墓园,你们猜一个墓穴卖多少钱?震惊了!不到40平,169万!相当于4万多一平!金子盖的啊!”这一帖子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留言,与其在老人逝去之后买那么贵的墓地来尽孝心,还不如在他们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花些时间去关心、照顾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目前沈阳的墓地价格看,因碑石质量、地理位置、雕刻艺术、墓穴面积的不同,价格从1880元的“公益性墓地”到百万元的豪华家族墓不等。而从总体来说,2万元到4万元的墓地卖得最快,选择的人也最多。
算账:
一块墓地等于全家半年收入
对于墓地话题,省政协委员李宴清给沈阳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辽宁省人均收入刚刚突破2万元,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不过4万元,而万元一平方米的公墓已经是比较“普通”的公墓了,如果家里有一位老人去世,就等于一个家庭要拿出一年或者最少半年的收入来为其购买墓地,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李宴清表示,所谓“生有所养,居有所住,死有所葬”,政府理应为城市居民提供合适、合理的墓地保障。然而,殡葬行业连续若干年位居“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列,其中绝大多数的暴利来自墓地行业。“葬不起”现象已成为当今中国民生的突出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由于土地稀缺和体制原因造成的经营性墓地市场的垄断或寡头竞争,且经营性公墓的高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活人墓”、“屯墓”、“炒墓”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大力推行、鼓励骨灰墙、树葬、花葬、海撒等生态葬方式,但由于“入土为安、入土为贵”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真正为公众所接受尚有相当时日。
建议:
建设城市公益性“保障墓”
李宴清认为,应该将“公益性公墓”的适用范围由仅适用于农村扩展至城市,像“保障房”一样建设城市“保障性质的公益性公墓”,“保障墓”由政府牵头规划、建设,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以“成本价”转给城市户口的公民,让市民“死有所葬”。
李宴清认为,既然是“保障墓”,那么保障墓单穴占地面积不应超过0.8平方米、双穴不应超过1平方米,设立规格统一的卧碑,严禁修建超大面积墓、家族墓和豪华墓。骨灰安葬应使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同时,保障墓应与生态葬并存,宣传、推荐使用生态葬,并且免费,而保障墓仅收取成本费用。保障墓选址应符合国家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要求,优先使用荒山坡地或贫瘠地。另外,保障墓由于其特有的公益属性,不会因市场和时间的变化而有太大的变化,可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凭死亡证明购买。
他介绍,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城市公益性公墓的试点建设工作,如陕西、武汉、重庆等,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借鉴:
公墓也可建成“高楼大厦式”
在李宴清看来,从长远考虑,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必须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尽可能地利用好现有土地的空间资源。必须积极应对和化解“墓地危机”,从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众所周知,既然高楼大厦可以解决城市居民空间不足的问题,那么,在公墓规划建设中,同样值得借鉴,为逝者提供多层墓穴建筑,将公墓群建成立体的“高楼大厦”,将大大节约土地资源,有效破解土地与墓地的矛盾。“高楼大厦式”的公墓群可以将公墓建成塔式或者楼式建筑,设置相互间隔排列的分面侧墙,相邻的两个分面侧墙之间形成门,其余的分面侧墙之间内侧设置墓穴墙体,外侧设置墓碑,并在墓穴墙体与内墙体之间设楼梯、过道,将其建成垂直多层型公墓,既能安放数量足够多的骨灰盒,又节约了土地资源。(记者白昕)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