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注殡葬那些事:费用渐由政府埋单 安葬方式更绿色

2013年04月03日 09:00   来源:广西日报   

  殡葬那些事儿从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如何大力推进惠民殡葬、绿色殡葬,努力让每一位逝者有尊严地体面离世,让生者送得轻松?清明节前夕,记者就广西正在推行的多项惠民殡葬政策情况,对自治区民政厅等有关单位及部分市民进行了采访。

  惠民 殡葬费用渐由政府埋单

  去年12月,国家民政部发出《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逐步建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保障民众基本殡葬需求。

  今年,广西将对部分民众实行基本殡葬费用全免的政策,具体指的是:今年年底前,对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三无”对象,如果不额外选取特定服务,实现办好“白事”,有望不需要花一分钱。

  所谓的基本丧葬费,包括接运、冷藏、火化、骨灰盒提供等基本服务项目。据南宁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场价来计算,遗体接运、收殓抬尸、遗体存放、遗体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内容,一次基本殡葬服务的费用在1500元左右。针对惠民殡葬政策所服务的对象,这些将全部由政府买单。

  南宁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他家中有一位老人过世,由于老人享有惠民政策,从遗体接送到送完老人最后一程,家人除了支付自选的守灵费以外,其他费用都免除了。

  全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惠民殡葬覆盖面从重点救助对象逐步扩大到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惠民项目从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方式。

  据了解,广西各级民政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正在逐步推进惠民殡葬政策。百色市平果县在推行殡葬惠民政策方面,走在了全区的前面。目前,该县火化率已保持在98%以上,凡本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死亡,遗体交由县殡仪馆接运火化的,免收尸体运费和基本火化费,并赠送一个经济适用的骨灰盒。

  钦州市也在积极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免的政策。对指定对象办理骨灰生态葬的,如果选择花葬,不保留骨灰,除收取墓碑刻字费外,其他费用全免;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特困人员的骨灰实行生态葬、但要求保留骨灰的,按市物价局核准的收费标准进行下调。

  绿色 安葬方式从入土走向“多元”

  惠民政策推行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从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的方式。据了解,近年来,为倡导绿色环保、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安葬方式,全区各地殡葬服务单位相继推出了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寄存等安葬方式。

  “今年重阳节前后,广西将首次组织市民赴北海参加集体海葬活动。”据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负责人介绍,参加首次骨灰海葬活动免费并可获得政府补贴,海葬对象为具有广西户籍、自愿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身故者骨灰。

  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环保的丧葬形式,不仅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存环境,更可以移风易俗,减轻丧葬负担。

  作为广西殡葬改革中的一项新尝试,考虑到统一组织将逝者骨灰运到沿海城市出海安葬,涉及到与海事部门事先沟通、划定海葬区域等多方面问题,自治区民政厅现已开始接受活动报名。据了解,自3月12日全区清明节工作会议上发布此消息后,群众报名的踊跃程度远超预期,单是到自治区民政厅报名的就有20多人。

  在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园,记者了解到,这里为人们提供了花葬、果树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各种丧葬形式。长安园的负责人刘玉芬介绍说:“最便宜的花葬660元,草坪葬等绿色殡葬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普通墓型的价格也基本稳定在1万元左右。”在该墓区,困难户和五保户可以免费实行花葬。

  据介绍,随着政府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呼吁生态殡葬的力度不断加强,老百姓的观念也逐渐更新。就长安园而言,第一批树葬的有将近700个,选择花葬的也已有200多个。

  广西四厦岭墓园也推出了售价2000多元的草坪葬;而传统墓型则以低价位为主,缩小了墓穴面积,注重生态环保。

  有关人士认为,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很难改变,厚葬的观念在很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推行生态葬是大势所趋,需要更多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及学者作出示范效应。同时,殡葬服务还应该逐步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将生态殡葬纳入民生工程,从而实现“死有所葬”。(记者 蒋予昕 乔晓莹)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