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很多大学生加入求职应聘大军。穿着是否得体,一举一动是否能够打动招聘者,令求职大学生在“包装”自己上费尽心机。天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毕业生求职花费超过千元。专家认为,毕业生求职应适当“包装”,切忌过度。
近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针对500名来自本市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项关于求职花费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毕业生求职花费突破500元,48%投入超过1000元,还有不到3%的毕业生花费万元左右,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交通费、通讯费、各类证书的考试培训费、应聘时的服装费等费用。
在被调查者中,想回原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天津大学毕业生小马就已经参加了两场老家南京当地组织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专场,每次都是乘坐高铁来回,仅交通费就支出了近2000元,这还不算在求职时购买的衣服、书包等花费。据小马介绍,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除了在学校获得的英语、计算机等证书,自己还先期投入几千元购买复习材料,参加考试获得了注册建筑师、英语口译等证书。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期望值越高,投入求职上的花费越大。其中,35%的毕业生认为,求职投入大回报大,很多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依靠证书、衣着、谈吐建立的,但也有2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花费一点回报都没有。调查还表明,毕业生的求职花费主要靠家庭承担,家境经济条件会对大学生的求职策略与方式产生影响。
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表示,毕业应聘中的适当花费是必要的,对于增加获得就业机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应适度消费理性对待。应聘不同于相亲,求职花费应当适度。此外,求职中过度“包装”还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攀比和浪费。(记者孙毅)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