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交际俱乐部”:流动儿童的情感疏导站

2013年04月07日 00:00   来源:新华网   张紫赟

  下午4点,5岁的李芯艾背着书包,欢快地跑进安徽省合肥市海恒社区福禄园居委会二楼的一个房间。她迅速放下书包,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坐在小板凳上翻看起来。不一会儿,更多的孩子来到这里,有的挤坐在一起看漫画,有的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5点左右,完成作业的高年级孩子也加入进来,笑声、打闹声汇成一片。

  这是记者日前在海恒社区“月牙湾”流动儿童活动中心看到的一幕,这儿被当地居民昵称为“小候鸟交际俱乐部”。来这里的孩子多是本社区内流动人员的子女,而“老师”是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和公益机构里的心理专家。

  说起“俱乐部”的创建,海恒社区团委书记徐素洁有着说不完的话,社区人员构成主要以失地农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比较多。“家长没时间也没能力照顾孩子,刚搬进城里的孩子们对环境不熟悉,失管状态下如何保证课余时间的安全,怎么样能帮助他们打开心灵,与别人交流,这些都是大问题。”

  2011年底,“小候鸟交际俱乐部”正式成立,社区内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有了一个课后学习、玩耍与交流的平台。今年3月初,俱乐部和安徽华益助弱服务中心“牵手”,引入专业的游戏老师、心理专家,专门设计各种益智游戏来打破孩子的心灵冰墙,增加交流能力。记者看到,俱乐部内分为活动阅览室、心理咨询室、舞蹈室等多个房间,共约280平方米。

  李芯艾的奶奶,今年58岁的刘大妈告诉记者,她儿子及媳妇去年刚从县城搬进市里,每天在饭店工作至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以前小艾放了学要么不回家在路边玩耍,要么回家在电视机前坐一个晚上,性格比较内向,“既担心她的安全,又怕她学坏了。现在好了,交了些新朋友,有说不完的话。”刘大妈开心地说。

  负责辅导课外作业的志愿者冯荣梅告诉记者,志愿者大多是“90后”的大学生,平时还会教孩子们唱歌、画画,陪做游戏,“孩子们都很单纯,但因为对陌生环境有抵抗心理,加上口音等问题,普遍表现自卑内向、不愿意说话。能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变得活泼开朗,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

  海恒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这里,不管来自哪里,大家都是好朋友,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画画唱歌、开展小比赛,在玩乐中变得积极开朗,在做游戏中学习知识。

  “为什么鸡蛋泡在醋里蛋壳会变软?”6岁的小廖正在房间里追着“老师”问问题。来到这里,不仅有人看管,交到新朋友了,丰富的益智游戏和小比赛也让“小候鸟们”获得新的知识,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晚饭时间,孩子们还在开心地做着游戏,没有离去的意思。房间外,刘大妈望着孙女小艾,眼睛笑成了一弯月牙儿。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