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浦工业园区内,一个“产城融合”商务项目——卓越世纪中心的开工现场,青浦区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别开生面的产业项目推进会,邀请了一大批重点企业代表出席,还要求全区所有委办局和街镇的负责人到场。青浦区区长赵惠琴郑重地告诉企业家们,自3月起,青浦区的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时间正式承诺为168天,相比原来的法定时限557天,缩短了近70%!
到场的企业家都拿到了一本小册子,正是新近出炉的“青浦区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翻开小册子,一个产业项目须经历的审批流程被重新 “梳理”,并将土地储备及出让、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四个阶段20个环节一一列出,简明扼要。其中,耗时最长的土地储备及出让阶段,原来的法定期限需要322天,现在承诺期限只有113天。
这一天,落户青浦工业园区的科大重工第三厂区也竣工投产,新增了5万多平方米的厂房。这一重点项目的审批周期之短,让人赞叹:从前期开发立项到竣工验收投产,所有涉及审批的事项只用了200天左右。此次产业项目的行政审批时间都将压缩70%,以后的审批时间可以更短!
“减少图章”,是压缩时间的首要办法。青浦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陆冬云告诉记者,新的审批流程精简了环节,提倡变“审核关”为“承诺关”,减少相关部门的多次进场,比如在设计方案审核环节,早在产业项目准入评估时,职能部门就已介入并“了如指掌”,只要企业作出承诺,就可以取消多个部门的专家意见征询环节,直到最后再严格把关,如此,可以省去10天左右的时间。
“加速盖章”,也很关键。根据新的流程,每一个审批环节的承诺时间都取了法定时间的“下限”,为做到这一点,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成了常事。每一个审批窗口,还获得了充分授权。以前,一个文件可能要流转一大圈,科员、科长、副局长、局长等都要签字,但现在,窗口负责人的权力大了,时间大大缩短。具体操作中,青浦区还大胆尝试“先批后签”和“先批后补”:如果局长出差了,窗口负责人有权在一定额度范围内对某个文件先批,让项目进入后续审批环节,等局长回来再补签字; (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如果企业提供的资料不齐全,只要主要资料齐全,就可以先批,其他资料稍后补齐……这些创新做法,也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敢于担责”的要求。
流程再造,也挤干了时间“水分”。经过设计,整个审批流程所有20个环节,被打包成了土地储备及出让、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四个“集装箱”,它们相互之间必须“串联”,但每个“集装箱”内部则尽可能实现“并联”。比如竣工验收阶段,若是企业请各部门依次上门,整个验收期必定被拉长,但如今,由建交委牵头召集,其他相关部门必须在一个集中时段统一上门验收,必须在限定的几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程序。企业省了四处奔走的麻烦,也节省了等待的时间。
“省时间,还得把工作做到审批之前。以前,一些企业不懂审批流程,不了解具体要求,准备资料不齐全,常常会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耽误了许多时间……”来自青浦区建交委的吴惠峰,现在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设计文件审查”的窗口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目前服务中心已开设了40个服务窗口,入驻了22个行政部门,涉及产业项目审批的环节都可以在一栋楼里“跑”完,力求做到对企业 “一口讲清”、“一门式服务”,减少反复。假若一个项目审批在某个窗口出现疑问,工作人员可立即到其他部门窗口询问、查资料,及时沟通、高效审批。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青浦区在行政审批改革上不断自我加压。第一轮,曾压缩到了199天,但他们不满足,继续挖潜,终于实现了168天。接下来,全区所有街镇的“行政服务站”将与区级部门对接联动,“扮演”好在产业项目行政审批中的“协办”角色,区行政服务中心将对街镇的“行政服务站”、各经济小区的工作人员开展审批流程的事先培训,为加速审批提前做“功课”,减少弯路。
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加速产业项目落地,明显优化了招商大环境。目前,青浦区在推产业项目达到了299个,总投资约756亿元,形成了“储备一批、审批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开发效应。据统计,一季度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4.8亿元,同比增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有望在全市位列前三名。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