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频道4月12日电(彭博)谈到小剧场,你会想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是指“场地小,观众少”的“小型话剧”,那可就错了。小剧场实际上是指戏剧表演的一种流派,相比于传统话剧,它在创作上更为自由、不受拘束,演绎的很多是与观众平时生活相关但却有趣的玩意,比起一般的“欣赏性话剧”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与亲民性。而就在外地人常常笑侃重庆是“文化沙漠”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却坚持着用小剧场的形式一边追逐着梦想,一边一点一点改变着重庆人的文化消费生活。
“所谓‘文化沙漠’不是指重庆人没出过多少优秀的文化类作品,也不是指重庆人不懂得文化消费,而是来的这座城市的外地人觉得可供他们文化消费的地方太少,种类太窄。”来自303话剧社的一位演员对记者这样说道,“比如在北上广,你说你要去看话剧做消遣,基本上每天都有不同这样那样的题材的剧目可供你去瞧,但在重庆你突然说想看话剧,却发现只能掐着演出时间去看那么寥寥几出,或许类型还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
303话剧社,是近些年在重庆年轻人文艺小圈子里逐渐被提及的一个词儿。它由一群热衷于话剧的年轻人组成,谈到当初成立话剧团的初衷,负责策划与勤务的小安想了想,说道,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当初去看孟京辉在大剧院演的《恋爱的犀牛》,觉得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居然没有以小剧场形式进行演绎的本土剧团,于是几个人一合计,就把303给做起来了。
而事实上,无论是“逐渐改变重庆人的文化消费生活”还是“活在以话剧为生的日子里”对于这群民间话剧人而言,都不那么简单。
祁杰夫是303话剧社里经常上台出演的男主演之一,留着一撮小胡子,经常爱与话剧社成员调侃的他呆在303的日子已不知不觉过去了2年半。平时,他是某高校表演系的教师,教授学生们如何表演;而一到303话剧社的演出日,他便成为了舞台上演技老辣的“70后”、“经济适用男”。
“纯粹靠演话剧为生,这很难。像我们这面的绝大多数演员和剧务,平日都是从事着另一份工作,比如老师、商务专员、配音演员、酒吧老板等等。”祁杰夫说,“只有在每周三正式演出或者新剧排练的时候,我们才会聚在一起,换上话剧人的身份,过着话剧人的生活。”
而对于这一点,303话剧社的导演则显得比较无奈:“虽然我们也很想让演员和剧务们过上比较全职的生活,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太实际。政府对民间话剧团体的扶持太少,比如我们排一出戏,基本上都会因为资金上的拮据而限制了场地、编剧演员、以及宣传上的力度;这一来会让许多戏剧上的构想没法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小剧场话剧对普通重庆人的影响力;又正因为每一场话剧对于普通重庆人的影响力不强,所以愿意花钱来看小话剧的人在短时间内增量并不明显,直接影响了票房,使得资金继续拮据——这是一个让人焦虑的循环。”
但对于未来,这群坚持做着小剧场的话剧人却显得较为乐观:“重庆在陪都时期曾经是全国话剧之都,本身拥有过那么一段辉煌的时期。虽然现在在重庆这个市场做小剧场话剧不容易,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有着不能放弃的理由——像我们的很多科班出身的,不少师兄师姐有的去考了公务员、有的去做了房地产,还像我们这样能够每周正儿八经演话剧的不多,虽然比较累,但我们却相当快乐,这是一种追求,是一个梦想的载体。”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