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口琼山委组织部调查周文昌局长被当街追债一事

2013年04月12日 09:16   来源:人民网   吉羽

  4月10日,人民网海南视窗报道了微博网友发布一条“海口市琼山区环卫局周局长被当街追债”一事。该新闻迅速引起全国各大网站关注,网民对周局长涉及债务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对海口纪检、组织部门的后续反应表示强烈关注。对此,4月11日,记者就网民关注焦点作了深入调查。

  局长被当街追债成网络热点引“围观”

  4月10日,网民“蜡笔小新11116”在新浪微博中称:“中午12点26分,在琼山中山路看到一群人追赶中年男子,男子放弃开车跳上摩托逃跑,路上上百人围观。有人说是琼山环卫局周局长欠企业钱不还,被追债。 ”

  这条微博在经本网核实准确,并调查报道后,迅速引起全国网民“围观”,全国各大网站一天以内出现上千条评论跟帖。

  襄阳市网友发表:“这不是明摆着,收钱不办事嘛,被砍是应该的,我党要坚决打击这种收钱不办事,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啊!”广西网友发表:“不会是欠了人家的赌债吧?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网友发表:“讨债叫跟踪,可爱的LD又一次展示了令人叹服的语言功力!”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发表“应该是收别人钱财又不办事。”上海市网友发表:“这可以拍电影了!”浙江省杭州市网友发表:“帮企业介绍购地!”

  局长解释:协调项目租农地,未经手款项

  11日下午,记者针对网友关注的债务问题,约见到“局长被当街追债”事件的焦点人物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环卫局局长周文昌。周文昌对被企业误当做债务人感到十分委屈和不理解。

  周文昌介绍,2008年他时任琼山区府城镇镇长一职时,经上级领导介绍认识了海口金丰公司负责人,并帮助该公司协调租用府城镇1000多亩土地用于观光度假项目开发。为积极落实项目,起到项目带头示范作用,周文昌首先推荐了他家乡府城镇那央村委会40亩土地,并配合金丰公司工作人员完成了40亩土地涉及的5户农民的745200元租地预付款。“这笔款项是5户农民亲自到金丰公司办事处领取的,我并未经手。”周文昌强调。

  周文昌接着说,这40亩租地在之后几年因为金丰公司迟迟办不了规划,以及土地迅速升值,农民认为当初价格不合适等原因,致使金丰公司至今没有拿到土地。如今,金丰公司项目无法开发,找他要回当初的预付款是不正确的,应对拿到款项的5户农民要才对。

  周文昌同时表示,他在协调金丰公司与那央村委会5户农民过程中,一直是起到积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协调帮助下,5户农民答应在一年后凑齐全部款项还给金丰公司。

  公司坚称:局长亲自收取巨款却未帮忙落实土地

  随后,记者采访了金丰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经理。张经理对事件过程的表述与周文昌大致一样,但张经理坚称,当时是周文昌亲自到公司办事处领取的745200元租地预付款,之后才将5户农民的收款凭证补交到公司,他们公司从未直接和农民接触。

  “我们之所以能把巨款交给周文昌处理,是相信他当时作为府城镇镇长的身份,以及他本人就是那央村委会当地人。”张经理说,因此,公司之后拿不到土地的情况下,理应向当初的收款人周文昌索要预付款。

  张经理说,虽然周文昌称村民愿意一年后还款,当这笔款项经手周文昌已经拿走了将近5年,公司有权现在就要求归还。

  区委组织部:着手调查,如有违纪将严肃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2008年时,周文昌作为时任府城镇镇长,在明知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却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以租代征”农用地,作为领导干部疑似存在违纪行为。

  对此,记者电话采访了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干部科,据该科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区委组织部已经介入调查“局长被当街追债”一事,他们将对事件进行核实,如果发现周文昌有任何违纪行为,将严肃处理。

  背景资料:何谓以租代征

  “以租代征”是指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在规划计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 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石兰)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