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所民办职校剩5所 高州民办教育从鼎盛到严冬

2013年04月22日 08:59   来源:南方日报   张婧

  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从统计数据上看,2005年以前是高州民办职业教育“最好的时代”,共向珠三角、港澳等地输送技术人才16万多人,高州因此一度被誉为“职业技术教育名城”。

  自2006年起,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却急转直下,招生人数逐渐下降。为抢夺生源,学校各出“奇招”,乱象丛生(详见南方日报2010年9月14日《揭秘高州民办职教乱象丛生》)。

  这场“生源大战”结束时,高州民办职业学校(含技校)由原来的约30所变成了现在的5所,在校生也由鼎盛时的2万多人变成了如今的约2000人。

  与此对应的是,高州公办职校目前发展平稳。在粤东西北地区省级示范以上中职学校17所中,高州农业学校、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榜上有名。他们因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水平高,成为当地学生争相报读的学校,毕业生也深受企业欢迎。当地政府还筹划将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成“万人职校”。

  一方面高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消失,一方面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在逐年递增。这也折射出一个大背景——根据职业教育需与产业紧密对接的特点,这几年广东职业教育战略进行调整,省里要求省属和珠三角中职学校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粤东西北地区学生,实施转移招生,让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到珠三角接受职业教育,实现技能致富。

  “广东优质职业教育发展现在正值‘春天’,高州民办职业教育的衰落恰恰是规范办学、市场自然选择与我省近年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

  惨淡现状

  约30所民办职校仅剩5所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民办职校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前者归教育部门主管,后者由人社部门主管,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高州市教育局职成教育股副股长李远海说,目前高州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职校由原来的5所变成了现在的3所,“这3所学校的生存状况也不乐观。”

  根据高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其所主管的学校也由原来的20多所变为现在的2所,其中仅有1所还在继续对外招生。

  大型民办职校相继关门

  珠江理工学校和华南技术学校都曾经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民办职业学校。

  从高州市工业大道远远望去,珠江理工学校教学楼外墙上的两张大幅红色招租广告很是抢眼。但这所能容纳万人就读的省一级园林式现代化校园内,如今几乎是一座空城。

  走进学校大门,篮球场、运动场、教学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楼等一应俱全,幽静的园中鸟语花香,昆虫争鸣。学校超市橱窗上的海报已褪色剥离,门窗紧锁的实践楼内教学设备布满灰尘。

  “我们学校2010年就停止招生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学生了。”在办公楼一层唯一开着的办公室内,一名老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珠江理工学校曾是高州市规模最大的民办职校之一,现在只等着今年下半年最后一批在外实习的学生毕业,就彻底关门。

  在宿舍楼一楼,一间小规模的内衣厂正在开工。“这里环境好,租金也不贵。”内衣厂老板正在招工,准备扩大规模。

  与珠江理工学校相比,坐落在高州金山开发区的华南技术学校显得更加荒凉——校门紧紧关闭,园内杂草足有一人高,正放肆地生长。

  当地人说,这所学校2年前就已关闭。

  创办于1990年的高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曾被誉为“科技人才的摇篮”。如今这所学校也在艰难度日——10层的教学楼只用了2层,宿舍楼也只用了1栋。

  与之对应,截至2012年,粤东西北地区的17所省级示范以上中职学校中,高州农业学校、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榜上有名,这两所公立学校目前发展平稳。

  “主要以本地生源为主。”李远海说,高州地区每年约有3万名初中毕业生,其中有约8000人会上普通高中,剩下的大多选择在珠三角或者茂名、高州的职校读书。另外,根据政策规定,高州与珠三角的职校对接,每年要向珠三角输送2000-3000名职校生源。

  职教协会已“名存实亡”

  “高州民办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严冬’。”谈起现状,高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董事长毛海青很忧心,“现在学校每年都要亏三四十万元,教职工走了七成。今年或者明年,我们学校可能也要停止招生了。”

  在高州市职业教育协会秘书长李兆成眼中,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已然“全军覆没”,职业教育协会也“名存实亡”。“大点的学校,比如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江南学校都已经转由茂名市接管,高州市只是代管,协会里已经没有会员了。”

  在李兆成的记忆里,20余年来,高州面向“珠三角”地区输送了近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曾为珠三角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从我们这里民办职校走出去的许多毕业生,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骨干了。”

  学校变荒原,往昔繁华不复。原来在高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门口开云吞店的徐老板一家感触深刻,“前几年高州到处是职校,一家挨着一家,学生很多,生意也很好做。”如今,徐老板的云吞店早搬到了更为繁华的地段。

  致命原因

  办学不规范加产业制约

  根据高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的数据,该校历年招生人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1990-1998年是平稳期,每年都能招到五六百名学生;1999-2005年是增长期,2005年达到峰值1000多人;自2006年开始,招生人数呈“断崖式”下跌,每年招生数都比上年减少一两百人,2012年一共只招到100多名新生。

  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不足成为高州民办教育倒闭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在全省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同时,高州民办职校会生源不足?

  在这种反差的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

  乱招生多头管砸掉招牌

  近年来,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办学不规范是导致这块金字招牌毁于一旦、生源严重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2003年之后,看到民办职业教育巨大“商机”的投资者,纷纷在高州办学校。“有些学校租栋民房,楼下是厨房、楼上是食堂、中间是教室,就开起来了。”高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培训股副股长杨建忠描述了当时办学的场景。

  这种不具备办学资格、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一时间在高州遍地开花。为了争抢生源,各个学校“花样百出”——没报考就收到录取通知书、招生手册用假图片、虚假承诺毕业后可以进大企业等等,甚至有的学校连名称都混乱,有的连毕业证都是假的……

  “办学资质差、虚假宣传、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匮乏、管理模式落后……为了抢占生源,这样的学校只能花费更大的宣传成本,打着短期培训的招牌,实际上让这些学生读两年或三年的书。”毛海青说。说起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外地学生摇头,本地学生更不愿就读。

  如此乱象,难道没人管?实际上,问题正出在“管的人太多”上。

  民办职业学校涉及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财政、税务、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1994年高州市政府曾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对这些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效果不错。但到2000年,这个部门又被拆散了。”毛海青说。

  产业就业也是两大制约

  此外,高州本身位于欠发达地区,缺少产业支撑,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与产业紧密对接,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优质资源就难以向高州靠拢。学生在这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又不能在当地就业,在这里创办的民办职校,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基于此,“十一五”期间,广东大力进行职业教育调整,欠发达地区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几所职业中学,同时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生源到珠三角职校学习就业。在这样的战略考虑下,先天不足、后天又暴露出太多问题的高州民办职业教育,逐渐进入寒冬。

  先天不足的民办职业教育,相比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更难享受到平等的政策。比如国家规定的每年给每个职校学生1500元的助学金,发到高州的学校手中也被打了折扣。“省里拨款60%,剩下40%由茂名和高州自己解决。”杨建忠坦言,由于财政困难,分来的40%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艰难转型

  为了“挽救”民办职校,高州市相关部门与校长们尝试了各种努力。“我们曾想集中力量把江南科技学校办成典型,但实在有心无力。”李远海说。此外,每年教育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都会与民办学校一起上山下乡,进行招生宣传,但效果同样并不太佳。

  白天学习晚上勤工俭学

  高州工业理工学校是高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下唯一还在对外招生的学校。虽然这所学校同样面临招生困难,但记者仍能感受到该校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氛围——校长梁军基选择了一条不大一样的办学路径。

  晚上5时30分,50多名学生吃完饭赶到了足球场旁的校办实习工厂内准备开始工作。这个车间主要为某国际知名品牌的电子产品生产电子元件,空旷的车间内摆着十几条长长的桌子,每排坐着大约12名学生,他们正在用设备往元件上卷铜线。

  先定好铜线要卷的位置,再踩一下机器板,一个元件就完成了。看上去这个工作很简单,但需要一定经验。在另一排桌上,几名学生正在拆解不合格产品,剪断的铜丝一团团地码在地上的蛇皮袋中。

  这所校办实习工厂是梁军基去年引进的,白天由校外招聘的工人在车间工作,晚上则是通过自愿报名,由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实习。“今年还要再建3个车间,已经与东莞一家电子厂谈好了。”

  在梁军基看来,将车间引入校园是一种“四赢”的局面。学生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自愿进车间实习工作,既能得到锻炼,又能赚取生活补贴;同时,车间的轮岗制度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体验流水线上的不同工序,而且每个人都有担任小组长、主管和经理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解决了招工的问题,又培养了熟练工;学校则利用出租资金,办大办强;家长不用担心学生在外实习的安全问题,又节省了一笔孩子的生活费。

  虽有质疑但确实有好处

  “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孩子从学校出去后,不适应工厂环境,往往干几个月就辞职。校内车间的锻炼,能让他们未来更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梁军基说。

  这种模式受到了一些家长的质疑,但“车间入校园”确实带来了诸多好处,而校企紧密联合也正是职业教育发展未来的方向。看到兄弟院校纷纷倒闭,梁军基也有忧虑,但充满信心,“现在困难很大,机会也很多。在生源整体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民办职业学校更要大胆地走出去,和企业合作,也要大胆地把企业车间引进来。”

  除了引进车间,梁军基还有一个吸引生源的秘诀——保障就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承诺最低工资2800元,100%安排就业。做了几个月后,不少毕业生的工资都达到了3500元以上。”

  将车间引入校园谋“四赢”

  专家观点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

  优质职校

  迎来“春天”

  我省欠发达地区一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出现招生困难、学校减少,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自然现象,是劣质职校的“严冬”,是优质职校的“春天”。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欠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加之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基本素质和实用技能得不到很好培养,职业教育发展迟缓。

  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省还提出“在有条件的县(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如果是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应当主要以本地生源为主,而非外地生源;本地消化不了的生源向靠近产业的珠三角地区的职校转移输送。同时省大力推进中职教育发展,每生拨款3500元。

  所以,“十一五”以来,广东的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领先全国,发展势头正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第二,从中等职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上看,2012年已经接近5∶5。虽然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但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却在逐年递增。这说明我省的职业教育资源正在进行优化配置。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在过程中,经历“严冬”然后被市场自然淘汰;而优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春意盎然。

  记者观察

  跟上市场步伐

  才能不被抛弃

  与其曾经的辉煌一样,归根到底,高州民办职业教育寒冬原因还是市场因素。适应市场时辉煌,不适应市场时萧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通向职业之路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高州的民办职校一样,在许多欠发达地区开办的职校,所教授的知识与产业脱节,有些学校所使用的设备甚至落后了一两代,学生毕业后仍只能将青春送上流水线。在这里学不到真东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民办职校的衰落当然是自然的事情。

  有人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为高州民办职校的“寒冬”拍手叫好,至少他们可以少“祸害”一些学生。话听起来有些糙,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而转型是这些民办职校摆脱寒冬的唯一办法。

  总之,无论是公办职业教育还是民办职业教育,只有顺应市场需求来办学,才有可能不被市场抛弃,才有可能真正保持长远的健康发展。

  ●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婧

  实习生 黄燕银 彭燕珊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