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
今年3月,厦门第一医院药品收入减少约500万元,其中,住院病人人均节省了165元药品开支,平均每人每天节省17元,门急诊病人每人每天减少2元多药品开支。市中医院3月份药品收入也减少了286万元。
多渠道引进培养高端医疗人才、设立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建立医院服务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落实医药“零加成”政策……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卫生人才工作推进会暨医院工作交流会获悉,厦门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药品“零加成”为患者减负
今年3月1日,厦门市公立医院正式实施药品“零加成”政策。数据显示,实行“零加成”政策一个月,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由去年同期的36%下降到34%。
不要小看这减少的2%。记者从第一医院获悉,3月份,该院药品收入减少约500万元,其中,住院病人人均节省了165元药品开支,平均每人每天节省17元,门急诊病人每人每天减少2元多药品开支。市中医院3月份药品收入也减少了286万元。
药品收入减少后,除财政补贴外,另有8%需要医院自身承担,这迫使医院提高病床周转率,完善奖惩机制和管理制度。以第一医院为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去年同期的10.43天降至8.97天。
第三方介入对医院考核
记者还了解到,厦门市卫生局在全市开展以提高社会满意度为核心的医院服务年度考评机制改革,引进第三方调查考核评价。目前,厦门市已与一家国内知名的专业调查公司签订协议,将对全市15家二甲以上医院(含民营)进行门急诊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对7家市属公立医院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
据悉,根据考核中得分高低,医院将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年度考核结果为D等级的市属医院,由市卫生局和医院院长、书记进行诫勉谈话;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对医院院长、书记予以解聘、免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