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同安区潘涂村的村民因土地发生严重对外纠纷,据互联网上的消息,本月25日村民与官方发生冲突,扒光了一名女官员的上衣。围绕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的纠纷近年愈演愈烈,能够顺利达成拆迁协议的可谓少之又少。“拆迁”己成中国舆论场最负面的词汇之一。
前些年一些基层政府和开发商绝对主导拆迁过程的情况一去不复返,被拆迁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历史性加强。如今拆迁者与被拆迁者形成讨价还价的谈判格局,而且总体上看,谈判优势继续朝着有利于被拆迁者的方向转移。
被拆迁者充分占据了舆论强势。与此同时,“依法拆迁”失去了权威,舆论常将之等同于“强制拆迁”。中国社会围绕拆迁的“终审能力”实际上已经丧失,拆迁成为争夺利益的激烈摩擦过程。这个过程从法治国家的角度看,几乎是无序的。
土地和房产价值的火箭式蹿升彻底改变了拆迁的财富意义,拆迁成了一些人的命运转折点。房地产领域的变迁实际在影响很多中国人的人生预期甚至人生观,这导致被拆迁者会把现在的坚持看成人生的一场“决战”。
现在搞拆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决心。如果组织或参与拆迁的官方不清醒认识问题的严峻性,而动辄以为可以用警力“吓倒”拒不接受条件的被拆迁者,那他们可就真的错了。
中国各地必须谨慎控制拆迁量,城镇化建设切不可搞以往有些城市那样的“推倒重来”。当拆迁量过大,被拆迁者获得“卖方市场”的绝对地位时,土地和旧房屋的征用费轮番上涨无可避免,拆迁户势必不惜代价要求高额补偿。
只有拆迁量小于社会预期,被拆迁者之间出现对拆迁的实际“竞争”时,情况才会有缓和的机会。中国的城镇化如果是一个激烈的“强拆”过程,它能否进行得下去,将是令人怀疑的。
过去的低价拆迁的确使一些人利益受损,部分农村地区的野蛮拆迁尤其令人气愤。在拆迁形势大体颠倒过来之后,一些拆迁户漫天要价已经超出维权的范畴,并对公共利益造成间接侵害。
舆论对被拆迁者的一边倒支持已在发生改变,并将继续变化。政府方面在这种时候需要加强与社会舆论的沟通,使舆论的理性对拆迁户发生作用。政府严格守法、避免使用暴力尤其必须做到,实在拆不动的宁肯不拆,宁肯改道。
在法律一时缺少权威的情况下,政府应创新围绕拆迁的社会和解方式和渠道。这已是中国城镇化大潮中的一项当务之急。
拆迁像是中国现阶段的“无解难题”。它引发、堆积了太多的社会矛盾和情绪。中国已从“最容易拆迁”的国家差不多变成了“最难拆迁”的国家。动棍子动刀、甚至自焚这样的事,发生在中国的很可能最多。
需要把这个“无解难题”变成有解,最终走向法制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社会软建设,而且这一跨越的意义将远远超过拆迁问题本身。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