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阿雪村的“田园”梦

2013年05月02日 08:38   来源:SRC-1968   

  阿雪村是一个“年轻”的村庄,1998年扎囊县把扎其乡不同行政村里最为偏僻的56户住户进行了统一搬迁,形成了今天的阿雪村。

  没草场、少耕地,那时的阿雪村就像个襁褓中的婴孩,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这些从大山沟里聚到一起的村民该怎么来生存、致富呢?

  没了草场放牧牛羊,村民们就紧巴巴地盯着那一亩三分地,耕地耕得比其他村要细、施肥施得比别村要多,除草、看管都用尽了心思。但人均不到两亩地,农田再精细也不过温饱,发不了家、也致不了富。

  阿雪村村民对田地失了望,伤了心。阿雪村也被冠上了“国家扶贫搬迁村”的称号。

  旺青是从充堆乡搬迁过来的,两年后他当选为阿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又被选为村主任。这名朴实的村干部觉得指望不上农田,眼光就得往农田外看。省道101就从阿雪村过,这里有便利的交通,利用交通能不能做点什么?

  一些思路活的村民也想到了这点,利用交通跑点运输、进城打个工、做些生意……阿雪村一下活了起来。开商店、做餐饮、跑运输,阿雪村里也有了万元户,不少家庭年人均收入也窜到了5000元以上。

  苗圃大户边久就“诞生”在阿雪村。2004年,边久在扎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资20万元,雇用当地12名家庭困难群众,在雅江边上的扎其乡阿雪村开荒办起了个体苗圃。之后更形成了集引苗、种植、管理、存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如今,边久的苗圃基地固定资产已达500万元,年产值达150余万元,苗圃基地规模达300亩,育苗面积达260亩,培育品种达26种、100余万株,年出圃苗木50余万株,固定民工68名,季节性农民工200余人。

  经济的发展让阿雪村村民与外界的接触更多了,信息来源更丰富了,村民们的脑子也更活了。阿雪村村民从不避讳对农田种不出财富的失落,但如今他们却从农田里看到了致富的熠熠希望。于是,他们把眼光再次转回了原本“贫瘠”的田地。

  “今年,我们打算在阿雪村建一个采摘园。”旺青说得有些谦虚,其实这个投资40万元的项目在阿雪村不是一个“打算”,而已经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了。与阿雪村仅一条路相隔的采摘园里,有村民在忙忙碌碌地修建房屋、挖树坑,运送水泥、砖块和树苗的车辆也在不停地进进出出。

  采摘园由两个部分构成,左边13亩是花红果树,右边17亩是温室大棚,中间则把一条烂水沟垒成了石头长廊。

  旺青向记者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风情胜地。“阿雪村的花红果是出了名的大、甜,其他地方已基本上找不到了,温室大棚里再种些草莓、西瓜、葡萄,等到瓜果成熟了,一边亲自采摘瓜果,一边享受田园的风光。这种自然的风情肯定会吸引大批游人。”

  当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阿雪村的采摘园一定能给城市人带来一份“归园田居”的闲适享受。当然,这只是阿雪村目前的打算。当采摘园形成一定规模后,这里还会有二期林卡园的建设,休闲、娱乐、怡情,阿雪村人摸准了现代人的心理。

  摸得准游人的心,更得摸准村民的致富心。“我们会把温室大棚承租给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住户,由几户贫困户经营一个温室大棚。每个温室大棚种植的品种都不一样,要各具特色。对于不会种植的承租人,村委会将从县里请来技术人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旺青说,阿雪村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户村民都富起来,要在农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农田里种下致富梦。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