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小企业缺钱,似是一道永远解不完的难题。政府的引导资金,怎么发挥更大作用?轻资产、没担保,如何让银行愿意贷?融资出了坏账怎么办?对于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的普陀区来说,这些矛盾的破解尤为迫切。
记者在普陀区采访时,听闻了不少科技型小企业起死回生、逆势上扬,或是突破瓶颈、快速发展的故事,区领导的话更耐人寻味:“有科技实力的‘硬通货’企业,一定要帮!”普陀区打造“方式多样、覆盖面广、融资成本低、反应速度快”的多层次融资功能,以“商贸科技”战略,来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帮企业接上“一口气”
科技型小企业行业特点千差万别,如果财政扶持“撒胡椒面”,可能收效甚微。哪些企业需要帮又值得帮呢?
上海华源热疗技术有限公司曾经“就差一口气”。总经理孙映辉说,2008年,历经多年研发的肿瘤热疗技术及设备,苦等国家药监局认证,尚未获批上市销售,企业却到了资金断链的关口。下海时踌躇满志的几个创业者,搭进了全副身家、卖掉了自家房子,凑到的资金眼看就要无法支付员工的工资。
“那些都是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既懂电气、机械原理,又懂软件,还通医疗知识,这个团队散了,整个企业就救不活了。”孙映辉忧心忡忡,抱着产品资料跑过17家银行争取贷款,都被回绝。
无奈中,他向普陀区政府求助。区里经调查,企业没有任何资产抵押物,但产品创新程度、科技含量高。区财政局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获得了贴息贷款200万元。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让企业留住了核心团队,并终于等到了国家批文。此后,区财政局又分三年提供了1090万元信用担保贷款,帮助企业完成了多种热疗系统的研发、生产、临床实验、市场营销,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将超6000万元。
担保方式大胆创新
缓解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一个关键在于,融资的“坏账”风险由谁来担?
近年来,普陀区投入3000万元设立区国有公司反担保平台,并在上海天地软件园设立园区反担保平台,形成“园区推荐、银行融资、第三方担保、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模式,协助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这是一种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两年来,通过这两个平台,共帮助20家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项目获贷10700万元。
担保方式创新,也多种多样,普陀区在全市首创的“合同能源未来收益权质押担保”,让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公司获得了合同能源项目的贷款,让一项高新技术转化项目落了地;而试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又为轻资产的林果实业解了“燃眉之急”。
融资难破局,需要政府穿针引线。2012年3月,普陀区与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进行信贷合作,银行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如果发生超过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净损失,在尽职审查的前提下,由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财政专项资金负担部分风险损失。这无疑让金融机构增加贷款信心,也让更多的科技型小企业受益。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