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地铁乘坐法则 人潮人海中不怕慢就怕站

2013年05月14日 08:30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地铁总里程本月刚突破456公里,线路17条,车站270座,换乘站37座,已一跃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线路之一。此次刘冕选择换乘“巨无霸”东直门站进行采访,探访地下铁的秘密,发现地铁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体验地铁员工的辛劳。今起,本报将陆续刊出她的蹲点手记,记录地铁站里发生的真实故事和记者的思考。

  第一次蹲点的日子,几天前就定了——周一早高峰——这是每位地铁新人的“必修课”。

  7点半,我准时来到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报到。值班站长姬刚和工作人员都串岗去了,四五个办公室一个人没有。最后,还是这个站区的副区长李齐领着我直接去站台找的人。

  从南站厅往站台走,要先下台阶。站在高处一瞅,一列开往雍和宫方向的列车刚进站,车门一开,人潮汹涌而出。瞬间,站台上除了黑压压一片脑袋,根本看不到地面。陌生人彼此贴近,大多还带着点儿没睡醒的迷茫表情。夹在队伍中间的乘客,只能脚不沾地“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这头儿轻,那头儿才重,估计姬刚在那边儿。”好不容易挤到站台,李齐就说了句术语。他解释,2号线早高峰站台一景就是“一头儿沉”——去往东四十条方向的列车车头和去往雍和宫方向的列车车尾(站台南端)相对人少。

  往站台北边挤,越来越难走。我只能缩起肩膀,贴着站台的柱子侧身前进,尽量减少占用的空间。

  北端通往站厅的台阶是换乘通道的一部分,13号线和机场线换乘过来的客流,源源不断地缓缓“流”下。

  “往前走,前面人少”、“加快脚步”、“前面人少车空”……汹涌的人潮中,站务员、文明引导员、保安徒劳地喊着,但收效甚微。按规定,乘务员不能催促乘客。可一位老站务员说:“你看这架势,再不疏导就要有安全隐患了。有时候看到有些人充耳不闻的样子,我真恨不得上去把他们往前踹!”

  听着有点儿粗野,却又实属无奈。

  北京地铁单日客流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线网。东直门站做过统计,2号线车站站台面积1000多平方米,早高峰每小时有2.2万客流在站台停留,1平方米有时得同时挤下7名乘客,真应了那句调侃:胖子都能挤瘦了,瘦子能给挤成相片。

  9点一过,高峰慢慢退潮。列车发车间隔依然维持在2分钟,逼近世界极限值。前车刚出站,站台上的显示屏就呈现“列车即将进站”的提示。换乘台阶上一两分钟内只有十来个人经过。

  姬刚边脱制服外罩边往办公室走。他刚洗过脸,水珠滴答滴答顺着短发淌下来。

  我这个地铁“新兵”,把憋了半天的问题一股脑抛给他:为什么站台会“一头儿沉”?是不是出入口设计不合理?每天都这么多人,会不会有危险?

  他答得直爽:“一头儿沉”确实跟车站设计有关。最近6年,2号线的新换乘站越来越多,18座车站有10座与其他线路接驳。但是换乘走向基本都是一个方向的,换乘到2号线的客流大部分都是从“沉”的那头儿进站。谁都愿意就近上车,所以列车也是“一头儿沉”。不过,大客流只要动起来,安全隐患是可以避免的。

  人潮人海中,不怕慢,就怕站。

  当晚高峰来临,我特意留心观察,果然,地铁站最怕的是大客流走不起来。用姬刚的话说:一样的大客流,早上不用限流,晚上就需要限流——早起大家都赶着上班,脚底板就像抹了油;可下班时心情放松,一个个都慢悠悠的不着急,站台很快就堵死了。偶尔三五个人在站台中间或换乘台阶上站着不动,一个站台很快就“梗塞”。

  今年年底,北京的轨道交通还将增加新线,地铁族势必会越来越多。怎么让上千万的大客流在地铁站台里动起来,是横在地铁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