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丘浚墓九月或开放 挖掘存六大谜团猜想

2013年05月15日 12:02   来源:南海网   杨金运 林莹 周静泊

    菜地里的石柱、建于民国的墓墙、神秘“消失”的神道……

  丘浚墓挖掘6大谜团猜想

海口丘浚墓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现场(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工作人员在海口丘浚墓享堂遗址现场开展清理工作(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海口市文物局人员在现场指导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展清理工作(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海口丘浚墓享堂遗址(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海口丘浚墓享堂建筑遗址现身(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为了配合丘浚墓修缮工程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的享堂遗迹清理工作正在进行。5月14日下午,几片从废墟中发现的瓦当让这次清理挖掘的负责人郝思德眼前一亮。“莲花纹,根据它们的花纹、质地、外形和形制等,可以初步推测为清朝瓦当。”

  疑问也就随之而来:为什么丘浚墓是明代的,享堂瓦当却是清代的呢?

  树荫下,他审视着手里的瓦当,思绪回到六年前……丘浚墓发掘时出现的谜团,有一些的答案已浮出水面,而另外一些,或将永远藏身于我们无法抵达的过去。

  6年前发掘

  挖出系列谜团

  “文革”初期,丘浚墓曾被人用炸药炸开。墓里的遗物不知流失到何处。主墓被掘开后,好长一段时间,才被丘家后人掩埋。

  2007年10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口市文物局派专业人员组成丘浚墓园考古队,对丘浚墓园内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这场发掘,目的非常明确:为了保护管理,以及科学地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发掘的重点,是清理墓冢前和神道相关的部分遗迹。当时的主持人,正是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所长郝思德。“关于丘浚墓的记载很少,只有寥寥百字。”他们这一挖,挖出了许多谜团。

  谜团1

  享堂发生瞬间倒塌 缘于地震火灾还是别的

  2007年10月,郝思德他们对丘浚墓按照南、中、北,分了三个探方区,共布探方21个,发掘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发掘工作,在各个探方中展开了。

  墓冢的左右两侧,墓冢的南侧探方,很快传来了消息:没发现文物的踪影。此时,北侧的T7、T8、T9探方传来了可喜的信息:发现文化堆积层了。

  T7至T9探方的土质复杂。第一层是灰褐色的表土,厚度约15至35厘米。到了第二层,黄褐色砂土,硬度稍大,包含有少量残砖瓦和墓园围墙的遗迹,厚度为15至65厘米。考古发掘人员用手铲,文化积层现身了。土是红褐色砂土。“发现柱础石、石地袱的建筑遗迹,以及板瓦整齐堆放的现象。”这让郝思德和队友们兴奋不已。

  “当时便觉得,这应该就是享堂的基础了。”郝思德说。

  经过勘测发现,享堂东西两侧探方都发现了对称的明代地栿、柱础石,但惟独在西侧探方发现建筑物瞬间倒塌痕迹。这个享堂,是何时什么原因倒塌的?考古人员脑海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地震导致的?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却并未发现重大地震所产生的特有的地表断层。

  是火灾导致坍塌的吗?在考古现场,郝思德拿起的瓦当,丝毫不见烟熏的痕迹。“况且,如果是火烧的,那挖掘中应该会发现灰烬层,但没有发现。”

  至于倒塌的时间,清末海南著名诗人王国栋的《谒丘文庄公墓诗》中有句“剥落存四柱,拜亭已倾圮”,有史学人士认为,由此说明,在清末时,丘浚墓的拜亭已经倒塌,只存石柱了。但目前也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认。

  谜团2

  享堂不对称的废墟 会不会是后人移动导致

  享堂中间有三开间的一明堂,两侧则是对称的两个次间。享堂初现形态时,令考古人员意外的是,对称的享堂,板瓦、瓦当等文物,却并非对称地遗落在享堂的两次间。“主要是出现在西次间,东次间很少。”

  郝思德和队友们疑惑了:为什么对称结构的享堂,倒塌后却显现出不对称的格局呢?

  当时,郝思德和队友们还想继续深探,但享堂上方的牌坊,把他们的脚步挡住了。

  而这次,为了清理工作的进行,牌坊被拆了。地砖更清晰地呈现在郝思德的眼前,而板瓦、瓦当也被从泥土取出。“可以初步推测,为清朝瓦当。”郝思德说,如果瓦当是清代的,那至少可以证明,享堂倒塌,是在清代或清代之后。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些文物出现在西次间,而东次间鲜有,郝思德依然想不明白。

  “后人为了某些需要移动还是什么,都有可能,但都没有佐证,不能确定。”郝思德说。

  谜团3

  神秘“消失”的神道 未发现砖块难道只是泥路

  “我们在发掘前,根据资料记载得知,丘浚这么高的官衔的,应该是有神道的。”郝思德说,神道,就是一条长长的,从墓冢延伸出来,供拜祭者行走的一条路。令郝思德和队友们奇怪的是,顺着墓冢往北,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石象生(动物石像),却不见神道踪影。

  考古队员在神道起点,靠近保税区城市道路附近发现了一对石羊残骸以及两根基本保存完好的望柱(形似华表,高约5米,石刻精美花纹),还发现了石马、石狮。 “一般来说,有石象生就会有神道,石象生是排列在神道两旁的。但在挖掘中,却始终没有看到神道。”郝思德说。

  当发掘工作结束时,郝思德和队友们依然对这条神道的起点、原貌一无所知。“没有发现神道遗迹,据我们推测,神道应该不是砖铺设的,可能是土道。”

  但郝思德仍推测出了神道的长度。“丘浚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主管生产,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官衔比海瑞还高一级。神道的长度跟官衔是有关的,根据丘浚的官衔,可以推测神道长度约为一百米以上。”

  海口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或许这条神道只是一条土路而并非有砖石铺砌,但这只是一种猜测。

  谜团4

  菜地里发现的石柱到底有何用途

  在发掘之前,躺在菜地里的柱子残块,令很多人疑惑。“那是望柱残块。”郝思德说,望柱和华表,是同一类型的东西。

  那原本高高竖起的望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据了解,望柱,就是为了让路过的人远远望见。人从远方来,远远看到了望柱,就知道此处有高官的墓,“那么,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恭恭敬敬地走过此地。”

  一种观点认为,明代的望柱与华表是有区别的。望柱主要置于陵墓神道的前面,既是神道的标志,也是墓主人位高尊贵的象征,而华表则主要置于皇帝的宫殿、陵墓建筑前。望柱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时“望柱”都是木质的,而到了魏晋时期封建帝王陵墓前的望柱,不仅用精美的石头刻制,周身还会刻满花纹。但丘浚墓的望柱上当时是否刻有花纹已经不得而知。

  谜团5

  池中有半成品龟趺 “丘公碑”去向何方

  如今的丘浚墓碑,是近代修葺的。那原来的墓碑是什么样的呢?

  郝思德和队友们的发掘,曾令这个疑问有了一线曙光。“在墓前的五龙池里,发掘到了一个龟趺半成品。”

  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它驮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这个龟趺是半成品,估计是当时在建的时候,没做好,想扔掉,不知道怎么的就到水池里了。”

  郝思德说,包括墓碑在内,丘浚墓曾有几个碑,墓前都未发现。曾经被传丢进了五龙池的“丘公神道碑”,也还没有现踪影。“一些碑文有记载,但碑的模样,就没办法还原了。”郝思德遗憾地说。

  谜团6

  丘浚墓真的存在墓墙 实际建于什么年代

  此前,有报道指出,丘浚墓还有一些明朝的墓墙,没有现身。

  “没有什么明朝的墓墙,墓墙是有,但是民国时建的。”郝思德说,在明朝的时候,一般墓地都是不建墓墙的,“那时的人对于高官的墓,怀有很深的敬畏之心,不像近代的人,轻易破坏文物。”郝思德说,民国时,为了保护丘浚墓,才在丘浚墓的周围建设了墓墙。

  最新消息

  建好神道、牌坊、照壁等 九月或可对外开放

  2007年发掘之后,为了对墓园遗址进行保护,考古工作人员对发掘场所进行了回填。此次再次揭开清理,为的是给下一步保护进行取样,提供工作条件。

  建下沉式展示区完整呈现丘浚墓享堂,让很多人充满了期待。“目前还在审批阶段。”海口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由于下沉式展示区的建设,还需要很多论证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而挖开的遗址如果历经水冲日晒,容易损坏,“取样之后可能会回填,等待时机建设。”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建设好神道、牌坊、照壁和周边的园林景观之后,争取9月份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