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开展第三方调处 引入保险机制化解矛盾

2013年05月16日 16:19   来源:海南日报   罗霞
    开展第三方调处,引入保险机制化解矛盾

    我省有支医患纠纷“救火队”

    在海南,有这样一支“救火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一个个医患纠纷中,其背后的第三方调处和保险机制近两年已成功化解了500多个医患矛盾。

    于2010年9月成立的海南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医调委)便是这支“救火队”。自海南成立省医调委、创新建立医患矛盾第三方调处和医疗风险转移机制以来,医疗机构购买海南统保医责险、医疗纠纷由独立的省医调委负责调解,这种调赔结合模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海南医疗纠纷调解的主渠道,并不断探索着更好地处理海南医患纠纷。

    调赔机制让医患双满意

    针对近些年医疗纠纷频发的现状,我省成立了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调解机构———省医调委,并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损害责任赔偿由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为首席承保人的保险共同体进行支付。

    2011年3月8日,省医调委正式启动。去年,全省已有743家医院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投保医院遍及我省各市县。

    过去,一些医院因医疗纠纷焦头烂额。如今,他们把问题交到了省医调委。

    符某因海南某医院过错造成诊疗过程死亡,其家人无法寻找证据向医院索赔。经省医调委专家组介入取证及评估后,太平洋保险理赔代表及时作出理赔,赔付了10.3万元,符某家人对于这一理赔结果比较满意。

    类似这样的例子,近两年在海南颇多。据统计,自省医调委成立以来,截至去年年底,省医调委共受理医疗纠纷702例,已成功调解医疗纠纷518例,平均结案时间16天。经电话回访,调解案中患方满意度达97%以上。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医疗纠纷都通过省医调委调解。

    省中医院是我省其中一家投保医院。让省中医院医疗安全服务部主任唐志感受颇深的是,该医院近两年的医疗纠纷都转移到院外了。“病人满意,医院也满意。”唐志说,调赔机制对医院的帮助很大,有效化解了医患矛盾。

    不断优化处理医患纠纷

    医疗纠纷解决难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是赔偿问题。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在全省医疗机构实行医疗责任保险统保制度,则确保了赔款等费用。

    “太平洋产险作为我省医责险统保的首席承保人,积极参与第三方调处机制的建设,是对发挥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太平洋产险海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波介绍,2012年海南统保医责险共受理案件数量498件,结案354件,赔案总金额1318万元。

    “海南统保医责险投保覆盖面仍有待扩大。”何波说,目前海南一级及以下医院投保率仅为16%,达不到统保的要求。

    在调解方面,作为专职从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省医调委的一大特点便是专业调解。如何确保专业调解?省医调委不断扩充专家队伍,目前已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专家库,有700多名来自医学、法学、保险等领域的专家,各类专家在医疗纠纷的定责、定性、定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往往这些专家一出面,有时候只说10分钟,闹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就能平静下来。”省医调委主任秦贵弟介绍,省医调委坚持公平、公正、专业的调解,“我们的工作经费与赔偿款的多少无关。”

    强化服务仍需合力

    “省医调委不是万能的,比如‘大医闹’便不好解决。”省医调委副主任张辉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这一点。据介绍,医疗纠纷中经常闪现着职业医闹的影子。由于医闹分子的介入,医院与患方家属缺乏沟通环境,患方家属的合理诉求往往被医闹分子刻意歪曲、夸大以达到其牟取私利的目的。

    针对“医闹”事件,一些人士提出,相关部门对“医闹”中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多方联动效应有待提高;应主动核实患方人员身份,有效避免医闹分子借机闹事。

    此外,有些地方政府对第三方调解机制认识不到位,往往为了尽快平息事态,不按照医调的程序来调解,令调解工作陷入被动。一些医疗机构对医责险的认识不足,将其等同于普通的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期形成合力更好地处理医患纠纷。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