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洛欧村三七服装厂的员工正忙着进行分线工作。 本报记者 唐斌 摄
洛欧村位于拉萨北郊,地势北高南低。大片的农田、错落有致的藏式农舍、郁郁葱葱的林卡、纵横交错的小溪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目前,这里正翻修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洛欧庄园。届时,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洛欧村在拉萨市城关区的北边,沿着夺底路一路向北,来到最北边的山脚下,便到了洛欧村。
洛欧村村委会,正在重建,办公的那座二层小楼,堆满了水泥、石头、铁丝。二楼的会议室刚整理好,可怎么也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平措情急之下,翻窗而入,从里面打开了门。待我们进去之后,清晰地看见靠窗的沙发上留下他的一只灰脚印。借此话题,会议室里发出一片快乐而善意的笑声。
我们此行最想看的,是洛欧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洛欧庄园。700年的风吹日晒,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700年的风花雪月,带不走那些动人的传说。
洛欧庄园,曾经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一个典型的农奴主庄园。这里,曾经给洛欧村人祖辈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但在村民的记忆里,同样还有其他关于这个庄园的点滴故事。
大概100年前,庄主的女儿呱呱坠地,这个女孩被取名为“洛欧巴姆”(“巴姆”就意味着将来她会成为庄园的女主人)。多少年后,洛欧巴姆长大成人,“娶”进一个男人,生了一堆孩子,还继承了这个庄园,顺理成章地成为庄园女主人,权倾一方。按照我们的想象力,她还可能倾国倾城。
我们问格桑平措关于洛欧庄园名称由来的典故时,他告诉我们这个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听完后,我们仍有些迷惑。难道600年前,这个庄园不叫“洛欧”,后来女主人为了彰显权威和地位,而根据自己的名字改为“洛欧庄园”?我们再打探,却也没有结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洛欧村得名,缘于这个古老的庄园。
历史总会翻开新的一页。
“大概会投资700万元,将庄园翻修,到时建成一个集吃、住、游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格桑平措故意说得有些轻描淡写,但大家都能从他的眼中看出对未来希冀的喜悦。“还要建一个大型停车场,整个度假村大概3000平方米。”格桑平措补充说,这么一大笔钱,村里大概出四分之一,其他的则来源于扶贫或援藏资金。
洛欧村前进的步伐,并不仅限庄园的翻修重建。村里还有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服装厂、产品远销国外的家具厂,不但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创造了大量税收。
原以为拉萨北边的山都寸草不生,因为春夏季节,环顾拉萨四周,只有南边的山上是绿油油的。格桑平措却告诉我们,这里每年7、8月份,都会盛产360多种藏药。这实在出乎意料,也让我们对这个藏在山脚下的村庄,多了一份敬意和好奇。
由于盛产多种藏药材,又紧邻市区,这里便成为藏药材教学实践基地。从1983年开始,也就是西藏藏医学院建立的那一年,学校师生每年7月份都会来到位于洛欧村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为期45天左右的野外实践。此时,村民们也会上山采药,以换得一两千元的“零花钱”。
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4月的拉萨,天气乍暖还寒,山上看不到药材的踪迹,只有岩石和积雪组成的一幅绝美山水画。刚重建的教学实践基地,也是空空荡荡。但这并妨碍我们的想象力,百草复苏之时,就连山上的石头,恐怕都充满生命力。
洛欧村的魅力,不仅于此,这里还流传着两个传说,都与美丽的文成公主有关。
一说,洛欧村里的一片树林,得益于公主的洗脸水。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时候路过此地,歇息了一晚;第二天起来,洗脸之后,把洗脸水洒向一片山坡,光秃秃的山上立刻长出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后来这儿便成了林卡。夏季,一到节假日或周末,很多市民都会到这里过林卡。二说,公主在此修建了染坊。美丽的公主自然爱美丽,需要把各色衣物编织得大方又漂亮,这自然少不了颜料的功劳。于是,公主便把内地的染坊开到了雪域高原。
其实,这两个传说,最早的说法,是属于邻村维巴村的。不过,经过我们实地了解,这两个传说,应该属于洛欧村。幸好,我们遇到的不是两个村抢传说,而是一者不提,一者谦让——维巴村村民和村里的干部否认这两个传说属于维巴村。
洛欧村和维巴村同属于夺底乡,而夺底乡总共就这两个村。不管传说是真是假,不管属于哪个村,都是这里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古建筑,新楼房;老传说,新故事……小桥流水人家,这大概就是如今的洛欧村!在田间地头,还有一幅有趣的画面:这边拖拉机耕田声“突突突”,隔着田埂,却是两头老牛后面拽着个耕田人!
《拉萨河纪行》采访组记者 向代文 米玛 阿孜古丽 马晓艳 沈安永 陈敬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