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范本—“走进国企”之重庆农商行(一)

2013年05月29日 07:35   来源:人民网   

  编者语:

  重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瓶颈”就是农村资金短缺。

  从2002年到2012年,重庆农商行实现了农信社——农商行——上市银行“三级跳”。整个改革发展过程中,这家金融机构始终坚守着“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的庄严承诺,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城哺农”的发展路径,为解决广大农村“贫血”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自身更实现了历史性的蜕变。

  10年间,重庆农商行存款余额从370亿元增至3000亿元,增长2600多亿元,增幅超过700%,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存款银行;

  10年间,重庆农商行贷款余额从280亿元增至1700多亿元,增长1400多亿元,增长5倍多,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个人信贷银行;

  ……

  农村金融范本

  ——“走进国企”之重庆农商行(一)

  彭国威/文

  据最新统计数据:

  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重庆农商行资产总额突破4800亿元,位居全市银行业第一。

  仅言规模,这个带“农”字号的西部金融机构,已经连续多年领跑重庆。其它主要经营指标,也长期稳居全国同类行业前列。

  果断翻牌

  “三管齐下”战略,搬掉农信社身上的“三座大山”

  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农业、农村、农民永远是个大的话题。要缩小城乡差距,金融向“三农”领域的“输血”至关重要。

  中国各地的农信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竞相“破壳诞生”。

  1951年9月,西南地区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璧山县狮子信用社成立,揭开了重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史册的第一页。尔后,大大小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便在重庆各区县乡镇遍地开花。

  几十年来,重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身产权不明、经营管理体制不畅、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各类问题逐渐累积和凸显。

  2002年下半年,重庆市政府对当时的重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番摸底调研,结果让人倒吸了一口冷气:重庆农村信用社有乡镇、区县和市联社三级法人700多个,总资本金加起来仅2亿多元,资不抵债额高达47.7亿元,资本充足率为-7.09%,不良贷款率达60%。当时280亿元贷款,就有超过150亿元的不良资产。

  全国其它地方的现状大同小异。

  改革势在必行。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了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大幕。方案提出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并确立了首批试点省市,国家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助推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是全国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首批改革试点省市名单中,重庆名落孙山。紧要关头,重庆市领导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决定 “挤”入改革试点的头班车。

  为了顺利闯关,重庆市领导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改革战略,决意搬掉重庆农村信用体制不顺、产权不清、包袱沉重的“三座大山”。

  第一步:转变法人治理结构,在2004年统一县级法人的基础上,于2008年筹建全市统一法人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法人治理的质变。

  第二步:扩充资本金,从2亿到18亿,再从18亿扩至60亿。

  第三步:消化不良资产,在自身努力清收化解的基础上,依靠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扶持和市场化手段,妥善消化解决历史包袱。

  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6月27日,重庆终于成为全国首批农信社试点改革8个省市之一。

  浙江。

  山东。

  江西。

  贵州。

  吉林。

  陕西。

  江苏。

  重庆和这7家农信社,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重庆的“三管齐下”战略很快有了成效,到2008年6月29日,伴随消化不良资产工作的收尾,重庆农商行涅槃重生,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开启了农村金融改革新的“试验田”。

重庆农商行营业厅一瞥

  创新经营

  构筑“以城哺农”模式,为城乡统筹发展“输血”

  国家深化农信社改革,最终目标是让这类金融机构最有效地服务“三农”。改制后的农商行会不会“洗脚进城”、“大则脱农”?

  你一言,我一语。

  在担忧和质疑中,为了起到真正的“试验田”作用,重庆农商行制定了独特的经营思路,无论“牌子”怎么变,始终不偏离服务“三农”航向,“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

  问题摆在面前:这就要克服支农的高风险与低收益的矛盾。

  据了解,重庆农商行涉农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重最高曾达到60%以上,截至目前,1700多个网点和1.4万名员工,80%都在农村,在1200多个农村网点中,仍有300多个处于亏损状态。

  如何破题?

  重庆农商行大胆实践,积极创新,探索一条“以城哺农”的发展路径,不断前行:靠做优城市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挣钱,反哺支持农村业务发展。

  具体操作就是,让城市中心区域的分支机构像商业银行一样运作,参与市场竞争,拓展利润空间;让库区这些欠发达地方的分支机构立足“三农”,通过“抽肥补瘦”,助力城乡统筹。

  为了激发全行的支农活力,重庆农商行从体制机制、产品服务上加大创新力度,将主城区以外的30多家支行划分为三农业务支行,实施考核倾斜,并开展农户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将农户贷款利息收入的20%直接奖励给信贷人员等。激励效果是明显的,近三年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而涉农贷款不良率从16%以上降至2%以内。

  农村居民“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值有效的抵押物。

  针对这一困局,近年来,为激活农村“沉睡资本”,重庆在“三权”抵押上先行“试水”,有效释放了农村潜能,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平添了一份后劲。

  2009年3月,重庆农商行在云阳县开启了全市首例农户林权贷款的先河。

  2010年4月,在全市率先试点农房抵押贷款。

  2011年2月,发放银行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重庆农商行的“勇吃螃蟹”,让一大批农户先行尝到了“甜头”。2009年3月,对于云阳县农民卢友章来说,是个让他欣喜的年月。这年,他通过“三权”抵押,顺利在银行拿到了25万元的贷款。

  三年后,卢友章谈起这件事情仍记忆犹新。“当时自己建了一个养猪场,投资近50万建好厂房后,再没有钱买猪种,急得自己是团团转,”卢友章道,当获悉在重庆农商行可以用林权抵押贷款后,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有了钱,猪场运转很快正常起来,他在次年就实现盈利,并及时还清了银行债务。

  到2013年一季度,重庆农商行发放“三权”抵押贷款已突破133亿元,解决了12万农户及农村企业的融资问题,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起到的“裂变”效应十分明显。

  继重庆农商行后,很多银行等在此领域相继“开闸放水”。相应的,在山城像卢友章一样,得益于“三权抵押”的人,开始数不胜数。

  创新无止境。

  农村跟城市比,金融服务最大的麻烦是网点覆盖率偏低。为了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进行账户查询、汇款转账,2011年,重庆农商行推出西部地区首个“芯片手机银行”,全球首发“江渝手机金融产品”,赋予手机自助银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电子钱包四大功能,使“出门不带银行卡,手机银行走天下”成为现实,弥补了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的均等化。

  勿以善小而不为。

  重庆农商行还在较为偏远、缺乏金融机构的街道及行政村投放了600多台“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支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等基础业务。同时发行了重庆首张针对农民工的专用卡——江渝乡情卡,并捐资设立总额达1000万元的“乡情慈善基金”,全部用于补贴外出农民工的异地汇款手续费,最高达600元/年/卡。截至2012年末,已累计发卡超过470万张,免收和直接补贴金额超过1.6亿元。

  为了普及金融知识,重庆农商行组建了100多个宣讲组,走进乡镇、社区、企业、院校,开展了1万多场“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将TM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使用方法等银行产品及渠道使用、金融安全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

  不抛弃,不放弃。

  重庆农商服务“三农”的人性化、普惠化理念,在农村地区广受好评。截至2013年3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近800亿元,居全市第一,是成立时的2.5倍多。近年来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0多家,累计贷款90多亿元,一大批农业企业渐行渐强。

  不盯“阔佬”

  接受市场检验,成为农商行境外上市“试金石”

  挂牌成立不到两个月,重庆市就为重庆农商行定下了新的目标:上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2月,重庆农商行成功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创造了我国农村金融史上多个第一:

  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

  中国第一家境外上市的地方银行;

  中国西部第一家上市的银行。

  ……

  所有这些头筹,都被这家带“农”字号的银行摘走。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之后,重庆农商行又成为了农商行境外上市的 “试金石”。

  资本市场的“逐利本质”,让史无前例的“农商行概念”受到很大的挑战。

  按照重庆农商行走出的“以城哺农”范本,“务农”仍然是她的“重活”。对于这么一家甘愿“姓农”的银行,同时作为首家冲刺香港IPO的内地农村商业银行,是否值得投资?这是股民们肯定会想的问题。

  西部牌。

  直辖牌。

  重庆牌。

  ……

  在一些人看来,重庆农商行成功登陆港交所的最重要砝码是“重庆因素”。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的定位,重庆将致力于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其辖内金融机构将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重庆农商行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路演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纽约,与金融业巨擘索罗斯旗下基金公司谈了一个多小时后,该公司就决定多投1000万股,最终投资4000万股。

  在新加坡,摩根士丹利的代表听完介绍之后,当场就表态接受3亿美元的签单意向。

  ……

  最后,重庆农商行成功引入四家基石投资者,其中包括中东投资者、香港富豪以及亚洲基金等,总共认购了IPO约25%的股份。

  在全额行使“绿鞋”后,重庆农商行募集资金总额达到127.75亿港元,近17亿美元,成为2010年香港市场的第五大IPO发行、2010年全球银行类企业第二大IPO发行。

  上市效应渐显。

  刚收官的2012年,重庆农商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在17家中资上市银行中居首。

  重庆农商行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更完成了当地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成功实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近年来,国家投入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一度加大,取消农业税、增加种养各类补贴、农村养老保险逐渐健全、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三农”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民收入在逐年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正明显加强。中国未来县域金融业务开始享有更高的增长率,盈利能力也在持续改善。

  我们获悉,在别人收缩农村金融网点的时候,重庆农商行却背道而驰,全面“挺进”农村,目前在县域地区已经拥有31个支行,1457个县域分销网点,覆盖重庆县域地区1244个乡镇,占县域地区乡镇总数的98.8%。结果是,她在广袤农村淘得大量“真金白银”,进而跻身世界银行500强和中国国内上市公司500强。

  这是重庆,一个西部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快速崛起!伴随农村金融“瓶颈”的全面打开,这里的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快马扬鞭!(第一部 完)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