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学生舌吻”雕塑越界了

2013年05月29日 09:20   来源:南海网   邓海建

  近日,在漳州碧湖生态园里展出的这样一件艺术品,引起了市民众多非议。这是拟参加公共艺术展的一件艺术品,名为《车站》: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着众多候车人的面,玩起了“舌吻”。作者称,这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5月28日《海峡导报》)

  有时候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子非鱼”的悖论。譬如你说一件作品很卑劣,可是你又不是作者,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想法很卑劣?面对“中学生舌吻”这个雕塑,尽管笔者自视内心并不龌龊,但还是忍不住将视线的焦点停留在“舌吻”这个细节上。但我不能说这个雕塑“不干净”,因为这样说了显得自己很不堪,最妙的说法,是应该附和那些看似多元而包容的居高之论:一起骂骂子虚乌有的“有色眼镜”,纠正并告诫大家,要从艺术中发现美的身影。

  抱歉的是,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它扭曲了我的价值观以及对美的想象。一者,艺术作品并不代表不用接受现世价值维度的考量,藏在自家的硬盘里,随便怎样的姿势都无碍,但要摆到公园老少咸宜地展览,你能说这也可以“百无禁忌”?二者,美或者不美,各有各的考量。你可以说这雕塑美轮美奂,我也可以说这玩意狗屁不是,尊重两者对等的话语权,这是“艺术探讨”的前提,总不能说——因为你觉得它很美,所以大家连说不美的权利都要剥夺去了。三者,所谓“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的说法,多少有点矫情了。或者说,这里有个逻辑漏洞。作者一方面说“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更过,这件作品描述的只是中学生亲嘴,应该不算过”,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期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既然只是“亲亲嘴”,有什么需要“重视和警觉”的呢?这雕塑到底想“重视和警觉”什么呢?这问题不能深究,因为仔细思考下去,你便发现:所谓开化的艺术创作,不过是刺激眼球的噱头——它所表现的东西,恰恰是骨子里反对的东西。

  回到雕塑事件上来,它本身的争议提醒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不是所有的事物,一旦披上“艺术创作”的外衣,就有了道德评价的豁免权。很多人喜欢拿《金瓶梅》说事儿,但问题是,彼时的这本书和今日的这本书,是一个概念吗?真正的艺术,是有时代性的,是因应当下而自有其清晰的边界。公园的雕塑与私家花园的雕塑、有关未成年人的作品及成人作品,自当各有各的底线,这才是正常的艺术、雅俗共赏的艺术。

  参差多态不是参差多怪。我们不能妄言“中学生舌吻”雕塑不是一幅好作品,但摆放在人来人往的公园,在2013年的中国观之,显然已经逾越了美学与道德的基本边界。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