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整治七大污染区域 蓝天碧水渐入画

2013年06月05日 14:58   来源:湖南日报   

  株洲清水塘井下40米的水不能喝;湘潭双马垃圾处理场10万吨垃圾渗漏液直排湘江;湘潭竹埠港地区污染日益严重;“锰三角”污染侵蚀当地居民生存之地;洞庭湖水质不断恶化,造纸业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水上餐厅让湘江“哭泣”;淘金船圆了发财梦,却毁了他们的家园……

  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是GDP快速增长的“捷径”,但它也是破坏环境的“罪魁”。如何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省“三湘环保世纪行”十年来一直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清水塘治污

  井下40米的水不能饮用,20多年来村里征兵竟从没有合格者……

  这是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群众深受污染的一个真实写照。2004年,省发改委进行专题研究后,将株化集团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打捆,总投资达41741万元。该项目上报后,国家发改委即委托政府投资项目评估中心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评估,最后国家同意实施该项目,并补助1亿多元的国债资金。

  “昔日污水横流,今日清水入江。”2011年12月1日,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开工。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清废渣、净污水,蓝天碧水渐入画,清水塘工业区正朝着“清水”本意回归。

  垃圾场不再流黑水

  2004年10月,在湘潭市双马垃圾处理场,一个投资17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进入调试阶段。

  以前,这个尚未竣工验收的垃圾填埋场在没有建好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的情况下,边建设边使用,导致10万吨垃圾渗漏液直排湘江,江水浑浊,臭气熏天。

  我们在双马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看到,一股股巨大的黑色水流正从一个水池输入另一个水池,最终通过气浮塔进行固液分离。技术人员介绍说,垃圾渗漏液从垃圾填埋场经过调解池、吸水池、变隙生化反应池、气浮塔,就可以实现达标排放,不再污染湘江了。

  重拳整治竹埠港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竹埠港地区一直是湘潭市主要的化工基地。1994年后,该区域企业有30余家,其中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占多数,环境监管难度大,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2004年,湘潭市设立了竹埠港地区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强制取缔健雄江边炼铅厂,强制停产和关闭了大欣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广东亚美等6家企业自动关停。

  2012年6月,湘潭市竹埠港地区“退二进三”工作正式启动,今年年底之前,26家污染企业将逐步关停,退出历史舞台。

  “锰三角”坚决整治锰污染

  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国有民采,有水快流”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花垣矿业,长期进行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

  到2006年5月底,湘西自治州44家电解锰企业共完成污染治理投资15598万元,已通过监测验收40家,治理验收合格率达90%以上。通过治理,花垣河、兄弟河流域与峒河、万溶江流域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

  直击湖南154家造纸企业停产

  近年来,洞庭湖水质不断恶化,主要原因是周边工业企业排污量大大增加,其中造纸业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2006年12月,我省全面安排和部署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并下发《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整治分四个阶段进行,其中:2006年12月31日前为第一阶段,省政府随文下达8家停止生产企业的名单,由企业所在地政府责令停止生产。2007年3月31日前为第二阶段,停止生产的造纸企业共146家。

  非法水上餐厅被清 70家河鱼馆告别湘江

  2011年12月,长沙黑石铺大桥桥头,包括“小谢河鱼馆”在内退出长沙的水上餐厅一共达到70家。

  聚集在长沙岳麓区黑石铺大桥二水厂上游100米处的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附近,共有水上餐饮经营户67家,95%的水上餐饮船无任何行政许可。开福区境内三汊矶大桥附近有水上餐饮渔船17家。绝大部分水上餐饮没有采取任何防污措施,餐饮废水、油污直排湘江,垃圾随意倾倒,严重污染湘江水质。

  株洲县118条淘金船全部吊船上岸

  2012年7月16日,株洲市政府向“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宣布:株洲县通过集中整治,彻底根治了黄龙港近百年淘金史,118条淘金船全部吊船上岸。

  据了解,黄龙内港非法淘金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从最开始的手工挖沙和木斗洗水原始作坊式生产,到现在全机械化钢铁船一条龙生产,近年来黄龙港非法淘金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