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探析:强筋健骨补"短腿"

2013年06月05日 08:34   来源:广西日报   

  ■核心阅读

  6月2日,2013年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四届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会谢幕。

  已举办了五届的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首次联合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会,借助广西与东盟良好合作的区位优势,吸引了来自法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种子企业。

  业内估计,广西蔬菜种业市场“蛋糕”价值有30多亿元。巨大、潜在的种业市场,足以让国内外种企纷纷角逐,本地种企因为研发力量薄弱,竞争处于劣势。

  目前,广西虽是全国最大的秋冬菜基地,但种子培育的滞后和流通配套的不健全,成为产业发展的短腿。如何做到强筋健骨,补足短腿,除了自身“自强不息”外,国家政策、资金方面的“外疗”,也是至关重要的支撑。

  1 国内外种企抢食数十亿元“蛋糕”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去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613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广西继粮食、糖料蔗之后,又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作物产业。

  “按每亩平均200元的种子成本来算,广西蔬菜种子市场价值就有30多亿元。”自治区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分析,品种不同,蔬菜种植中种子的成本差别较大,叶菜类一般为几十元一亩;瓜果类,如西红柿,则是上千元一亩。而且高档品种也比中低档品种往往价高几倍。

  随着市场对中高档蔬菜需求的增加,广西蔬菜种子市场价值正逐年增大。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区蔬菜产业总产值力争达500亿元。其中种植面积1800万亩,产量2700万吨,产值300亿,蔬菜商品生产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这势必带来广西蔬菜种子市场的扩大。”业内人士分析,这块不断膨胀的蛋糕,足以引来国内外种子企业的争抢。

  据了解,今年的蔬菜展示交流会,从地方层面上升为全国层面的会议,但蔬菜现场展示品种却由上届的2700多种减至1800多种。

  “种企参展踊跃,都争相将自家的品种寄往组委会,在第二届,一家种企仅番茄品种就提供了150多个。”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总经理吴孝文说,今年严格限制每个企业提供的每类蔬菜品种数量不能超过15个,主要选择在广西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适合广西发展的蔬菜种类进行种植展示。

  番茄是广西种植的一项大宗蔬菜,特别在桂西右江河谷,已成为百色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撑之一。在本届蔬菜展示交流会上,仅番茄就有456个品种在八桂田园的试验基地展示。

  记者在地头遇到了大同市北岳种业董事长冯拴成,他正与广西大学的番茄育种专家查看各家番茄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的番茄种子都是外来种,90%以上的市场被国外种企控制。此次他们是第一次带着自己育成的番茄品种参加展示,呈现的生长态势很不错,但要连续在广西试种二至三年后,如能保持稳定的性状,才有把握进行推广种植。

  与冯拴成同行的王先裕,是广西大学的番茄育种专家。说起广西番茄种子市场的失势,他只能无奈地摇头,“科研经费短缺,研发落后,是造成‘短腿’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从蔬菜展示交流会的名册上看到,来参展的广西本地种企,以及提供的本地研发品种,只占30%,而70%来自区外甚至国外。

  “广西本地的优势品种有冬瓜、毛节瓜、苦瓜等瓜类。”自治区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广西农科院育成“桂蔬1号”黑皮冬瓜和“瑞丰2号”紫长茄,可在全区进行推广种植。“广西一所区级的科研育种单位,一年才几百万元的种子销售额,仅是区外同类科研院所的十几分之一。”

  “品种研发薄弱,销售经营环境落后,也是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短腿。”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广西目前蔬菜用种基本依赖区外甚至境外提供,种子成本畸高,影响了菜农的生产收益,唯有补足这条短腿,整个产业发展才能平行前行。

  自治区发改委提出,广西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扶持,在依托广西农科院的基础上,建设蔬菜种质资源保护、选育、繁育中心;并以县为单位,在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线,为种植户平价、定期、保持、集中供应优质种苗。

  2 蔬菜外销缺乏主动权

  近年,自治区发改委对广西蔬菜生产供应情况做了一次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广西60%的蔬菜调往区外销售,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本地批发市场。

  “当前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与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等形成了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调研员覃汉林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有30多个,年成交额200亿元左右,其中,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8个,亿元以上的有17个。

  “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骨干市场,辐射区内外、东盟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如南宁市五里亭果蔬批发市场、柳州市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全国百强市场。”覃汉林说。

  “但广西蔬菜经销主体为零星分散的经销商,没有大型经销龙头企业,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外地客商到本地直接收购,对北方市场供应没有主动权。”自治区发改委的调研报告分析,这造成了广西蔬菜流通成本较高。

  “农民—收购商—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供应商—超市(摊位)。”报告认为,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是导致流通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大中城市郊区菜地的减少,跨市、跨省的长途贩运拉长了运输线和供应链,导致运输成本加大。加上农贸市场进场费用逐年上涨,也对蔬菜零售价格影响巨大。以崇左市江南菜市为例,一个面积3.2平方米的摊位,2009年是每月800元,今年已上涨至3200元。

  “建议国家把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设施来建设,并在布局上对广西给予倾斜。”报告提出,为有效解决“蔬菜基地”的流通问题,首先要加强蔬菜营销体系,争取到2015年,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60个;并完善全区乃至全国的绿色通道网络。

  同时要加大蔬菜产销对接支持力度,建立蔬菜供应应急保障机制、种子(苗)等补贴机制;并设立农产品市场价格调节基金。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也至关重要。”覃汉林说,广西秋冬季蔬菜外调高峰期的日调出量达3万吨以上,至少需要田头分级预冷处理能力达到4万吨以上,目前全区符合要求的田头预冷处理能力不足10%,缺口很大。

  为此,自治区发改委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重点扶持采后预冷处理及物流设施建设。据预计,按每千亩建立一个200立方米的蔬菜产品预冷库计算,全区如在万亩以上冬菜生产的集中区建设200个蔬菜产品预冷库,并配套建设蔬菜产后处理设备,每个给予补助30万元,则需要投入资金6000万元。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