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堆绣、雕刻、泥塑、银铜器……片片“八瓣莲花”绽放,引发湟中县文化旅游产业大跳跃。
今年前5个月,湟中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93%、66.11%。全县文化产值达到2亿元,其中“八瓣莲花”特色产业产值达1.8亿元。2012年,湟中县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8亿元,其中“八瓣莲花”特色产业产值达3.4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6亿元。
爆发式增长!湟中县的跳跃令人惊叹。而如此爆发跳跃的力量,源自近两年我省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耦合性。我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大美的河山交相辉映,风景名胜荟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积淀厚,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
为加快优势资源向优势经济转化,我省将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跨越的重要内容,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对青海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重点旅游城镇文化功能区,加大乡镇村旅游文化建设,利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景区或产品,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引导开展文化旅游品牌化经营,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产品,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
当文化资源跳出与旅游自然契合的状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旅游产业,悠久的高原文化勃发出时代的活力;当景区景点跳出单一叫卖山水的经营模式,更加深刻地将文化元素注入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大美青海”品牌旅游魅力倍增。
目前,我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融合,不仅打开了湟中县两大产业发展空间,融合生成的新市场、催生的新经济增长点遍及全省。
今年4月初到五月下旬,虽然尚未完全进入旺季,但4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纳顿庄园迎来中外游客两万余人。庄园总经理杨海春介绍,很多到这里来的游客主要是看土族歌舞,品酩馏酒,体验浓缩土族饮食文化的“圈圈席”。去年庄园平均每天演出四五场,旺季时每天达十一二场,演艺收入目前约占到庄园经营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看到这么好的市场前景,庄园正在加快修建演艺厅,积极和文化部门联系提高包括演艺节目在内的文化类旅游项目质量,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文化消费,我省在推进深度融合中,坚持把文化旅游互融共赢放在全省、全球发展大环境中思考和推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提出八大重点区域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努力寻求突破跨越。同时,总结收获融合成效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的脚步。
旅游业在实施“倍增计划”中,围绕打造“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新高地、避暑旅游新高地、自驾车旅游新高地、“风情小镇”新高地“九大新高地”建设。
文化系统在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文化市场建设工程、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等“八大工程”中,紧密结合旅游发展实际。
全省各地结合实际,竞相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新编节目《印象圣湖》在青海湖畔精彩上演,传统舞蹈《尚尤则柔》走出深深庭院在黄河岸边展演,预计今年产值达1.79亿元的贵德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园现已部分投产,总投资达2.17亿元的湟中县陈家滩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加快推进,等等。
一场场特色演艺,舞出旅游消费热点;一间间有故事的老房子,串起新的特色景区。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进景区,成为游览新亮点和收入新来源。一个个复合型项目落地,一个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促成我省工业、农业生产观光游新型旅游业态,托起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并进小高地。
大美青海,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美之内涵深邃,美之意境拓展,美之品牌提亮,美之收益扩大。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