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2013年08月12日 10:19   来源:青海新闻网   
    近年来,海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切实围绕“旅游活区、文化强区”战略,把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拓展宣传营销渠道,推进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完善文化旅游管理措施,全区文化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海东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区共有A级景区11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有星级宾馆12家,旅游社11家,各类农家乐693家,旅游从业人员1万多人。海东发展文化旅游有着诸多优势和良好机遇。从发展优势看,一是有区位优势。海东是青海省的东大门,地处兰州市和西宁市两大城市中间,交通、通信便捷。海东地区环中国夏都——西宁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和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在全国兰西经济区和全省“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二是有资源优势。黄河及其两大支流大通河和湟水河流经海东,区内有原始纯朴的高原草甸,有风景优美的原始森林,有河清山红的丹霞地貌,还有景色宜人的百里黄河文化旅游走廊;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孟达自然保护区,有大禹劈山导河的积石峡,有中国最美丽的三大天池之一的孟达天池和被称为青藏高原“绿宝石”的互助北山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三是有人文优势。海东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柳湾彩陶遗址、喇家遗址都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璀璨明珠。这里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播区,有丹斗寺、白马寺、央宗寺、夏琼寺、佑宁寺等一大批早期寺院和佛教圣地,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喜饶嘉措大师和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民间流传着大禹“导河积石”、撒拉族族源骆驼泉、文成公主经乐都进藏等传说。独特的民族文化、著名历史人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为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国内旅游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和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文化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必将推动文化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二是省内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在第五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旅游业倍增计划,做大做强‘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建成高原旅游名省”的发展目标,并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将围绕行、游、住、吃、娱、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这为海东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三是实施海东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带来的机遇。海东地处兰西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核心地带,又迎来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三大历史性机遇,必将为海东提供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为实现文化旅游新跨越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

    但海东文化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海东地区6县中有5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自有财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二是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投资回收期长,影响了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些具有开发文化旅游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可进入性差、通信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文化功能不配套等情况。四是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产业链短,尤其是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五是客源结构比较单一。文化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本地区和西宁及周边州县,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境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六是行业管理不规范。文化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文化旅游企业多数处于小、散、弱、差状态,竞争能力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七是对外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大,缺乏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广告。

    据此,要加快海东文化旅游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已编制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按照“提升内涵、强化质量、做大品牌、升级产品”的要求,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和工作对策。

    一、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地区及各县应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规划、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宣传促销和奖励等。二要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三要创新融资方式,实行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四要落实优惠政策,在注册登记、立项审批、土地征用、规费征收、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不断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机构和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健康发展。

    二、研发功能消费项目。一要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快通往重点景区的公路建设。二要突出餐饮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餐饮文化,提升服务档次。三要加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四要增加文化旅游消费项目,增强演艺类节目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

    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坚持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牧业观光文化旅游,重点打造“六大文化旅游”品牌,即全力打造以土族、撒拉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以互助北山、循化孟达天池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旅游;以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化隆夏琼寺、循化班禅故居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柳湾彩陶、民和喇家遗址为代表的人类古文化旅游;以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为代表的黄河文化旅游;以自行车挑战游、自驾车体验游等为特色的农家文化旅游,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四、设法拓展客源市场。要主动了解客源市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旅游市场营销,从客源市场状况、游客出游习惯、客源市场潜力等方面分析市场特点,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开发策略。要以“优惠引导,重点扶持”的办法,把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向来海东投资的客商宣传海东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让其成为海东文化旅游宣传的“活广告”,特别要吸引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高端人群到海东旅游休闲度假,感受海东文化魅力。

    五、提升人才管理水平。要制定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拓展旅游人才服务性培训项目。通过举办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专场招聘会,筹建人才库,积极引进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交流平台,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要完善文化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标准化管理。三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旅游咨询、游客投诉和遇险紧急救援等文化旅游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宣传推介工作。一要利用媒体广泛宣传。集中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统一设计,统一包装,争取在央视及省内外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强势宣传。二要借助节会赛事集中推介。三要组织参加青洽会和环湖赛、“大美青海”等外出促销、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等活动,延伸内地、沿海、港澳台及海外市场触角。四要在旅游旺季前邀请甘宁青优秀旅行社,举办“大美青海,魅力海东”主题推介活动,拓展西北近邻客源市场。五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成熟文化旅游产品网上交易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提升服务效率,积极创造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软环境。

    七、实现永续利用目标。一要积极开展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管理者和文化节旅游活动各方的生态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文化旅游行为。二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途径,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文化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三要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引导和规范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及消费等行为,将文化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