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10处扬州老宅公开拍卖承租权 有承租权仍需付租金

2013年06月08日 11:11   来源:第一理财网   

  “扬州自古多情巷,巷陌深处有谁家”,扬州的每条小巷、每个院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怀。如果有这样一套位于扬州古城的老宅,你想不想居住?记者日前从市房管局获悉,近日市区正式启动直管公房回收房承租权处置工作,并推出首批10处房源作为试点进行公开竞拍。据悉,直管公房承租权公开拍卖,在扬州尚属首次。

  【发布】

  10处老公房拍卖承租权

  打铜巷21号、皮市街66号、崇德巷26-2号……看着这些地址,一下子就会将你的思绪拉回到扬州的古城街巷。如果你想住进这些老房子,来竞拍就可以了。

  “我们这次选取了10处房源作为试点进行公开竞拍,扬州市区户口的自然人都可以参与竞拍。”市直管公房管理处相关负责人马莉向记者介绍说,这10处房源的产权属于直管公房管理处,目前均处于空置状态,此次公开拍卖的是这些房源的承租权。市民参与竞拍,按照拍卖成交价取得承租权后,与直管公房管理处签订协议,就可以根据《扬州市市区直管公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享受到承租人的权益。

  马莉告诉记者,直管公房承租权公开拍卖,在扬州尚属首次,希望通过创新的方法,市场的手段,提高直管公房的使用价值。此次拍卖也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计划,将在6月底正式公开拍卖。

  【探访】

  老宅粉墙黛瓦古色古香

  马莉告诉记者,这10套房源都是位于老城区的单门独院的老平房,其中还有两套是“小二楼”。其中,面积最小的是双桂巷12号的一间房子,建筑面积为52.25平方米;面积最大的是崇德巷26-2号单门独院的“小二楼”,建筑面积为213.07平方米。

  记者昨天中午来到竞拍房源之一的“皮市街66号”公房进行探访,一套粉墙黛瓦的老宅已修缮一新,与周遭建筑浑然一体。一道黄色的木门旁,立着两块镇宅的石雕,显得庄重古朴。透过紧闭的木门,记者看到,房中有一个天井,房子的门口则是几根黄色的木头门柱,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房子,很适合那些有老城区情结的人竞拍居住。”马莉说。

  记者打探发现,钟情这些城区老房的扬州居民还真不少。“到目前为止,咨询、登记的市民已经达到了300多人。可见这些房源还是有很多居民青睐的。”马莉告诉记者。

  【管理】

  有了承租权仍需支付租金

  要的人不少,这些房子的竞拍底价是多少呢?马莉告诉记者,直管公房管理处已经委托了专业机构对10处房屋进行了价格评估,以此确定出竞拍底价。这些房屋的竞拍底价也将在近期随拍卖公告一并向市民公布。

  是不是竞拍取得承租权之后市民就可以自由入住了呢?记者了解到,取得承租权的市民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缴纳一定的租金。“计租的面积为房屋的使用面积,约为建筑面积的75%左右。租金的标准约为按使用面积每月1元/平方米计算。”记者算了笔账,以上述皮市街66号的公房为例,建筑面积为117.5平米,使用面积按88.125平米计算,一个月的租金不到百元。

  【提醒】

  取得承租权后可转让或变更

  马莉告诉记者,居民参与竞拍取得承租权之后,可以自己居住,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将承租权进行转让和变更。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12日新施行的《扬州市市区直管公房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就规定:直管公房承租权经市直管公房管理处审批后,可实行有偿转让。

  马莉向记者表示,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可以使公房出租公开透明,提高这些直管公房的使用价值。首批推出的这10套房源是作为试点进行公开竞拍。下一步将视试点效果,逐步推出公房承租权的竞拍。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