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黄金十年"结束 限制进口无助煤企走出困境

2013年06月09日 10:39   来源:   

  “是否限制进口煤并非问题关键所在,将视线焦点放在进口煤身上本身就是错误的。” 日前,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煤炭市场主要是由于需求大幅下滑所致。这种宏观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短期内得到消除,单纯因为进口煤的激增将煤炭行业的长期措施加以调整,这种做法恐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相关企业也很难从中获得实惠。”

  煤企电企各有立场

  煤炭行业结束十年黄金期,煤企陷入困境。由于近几年煤炭进口不断增加,有煤企认为国内煤炭市场因此受到冲击。

  公开数据显示,1-4月,我国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大增25.6%;其中4月进口量仍在3000万吨以上,较3月出现环比增加,表明进口煤炭确实对国内煤企带来不小冲击。在此情况下,5月初,国家能源局召集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开会,征求对《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的意见。这被不少人士解读为限制低卡煤进口,导致市场预期进口量减少,从而对目前供大于需的煤炭市场将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煤炭景气或提前企稳。

  不少机构也认为《办法》中限制低卡煤进口对国内煤企利好程度有限。

  进口煤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愈发严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当前,国家层面是否出台举措限制国外劣质煤进口已经成为业内探讨的焦点:煤炭企业一片拥护之声,而火电企业则纷纷表示并不同意国家层面出台相关限制举措。

  最近,煤炭业内广为流传的是,五大电力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反对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 五大电力集团认为,上述办法不符合市场规律,对环境保护作用很小。 一位电力系统人士表示,电企确实对该政策存在较大的争议,认为这是利用环保的借口来平衡煤电之间的利益格局。一旦限制低热值进口煤炭将给电力企业带来锅炉改造等方面的较大损失。

  北京长贸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腾认为,“劣质煤炭”的优势是因为其天生的缺陷,造成价格的低廉,如果掌握了使用方法,就能获得超过优质煤炭的高性价比,为企业带来利益。

  “作为政府的监管与限制,不应该着眼限制进口煤炭,更不应该着眼限制高硫、高灰、低发热量的“劣质煤炭”,而应该在制订严格的限制排污法律的同时,极大地增强监管和处罚一切违法排污企业的力度。还要鼓励既大量使用“劣质煤炭”,又能按规定排放的“绿色”企业。” 黄腾认为。

  就五大电力集团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一事,任浩宁认为,煤企和电企各自有各自的立场,仅代表自身利益发声,二者的言论“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一方面,煤价大幅走跌后,煤企的生存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众多中小煤矿纷纷停工限产,进口煤炭的需求量激增极大的挤压了煤企的生存空间,煤企想要打压竞争对手的心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购买煤炭支出占据火力发电成本的7成,火电企业当然十分乐意利用廉价的煤炭,毕竟,进口煤炭相对国内煤炭每吨便宜30元左右,火电企业岂会白白放过这一“香饽饽”?

  应由企业自主决定

  “限制劣质煤炭进口势必会有制造贸易摩擦、干预煤炭市场之嫌,之前所进行的煤炭市场化改革所取得微小成果也将荡然无存。煤炭市场仍将处于行政干预和国企把持的境地。” 任浩宁表示,这是业内人士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逆市场化潮流而动的举措。

  日前,在金银岛举办的2013年煤炭行业热点研讨会上,金银岛分析师戴兵表示,政府的监管与限制,不应该着眼限制进口煤炭,更不应该着眼限制高硫、高灰、低发热量的“劣质煤炭”,而应该在制订严格的限制排污法律的同时,极大地增强监管和处罚一切违法排污企业的力度。

  由此可见,不论国家层面是否对进口劣质煤采取收紧措施,煤炭行业、火电行业的市场化进程都将受到不良影响。在此“两难”境地,政府部门如何取舍都无法避免政策性干预给行业、企业带来负面冲击。如何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明智举措将重点考验相关部门执政能力。

  任浩宁同时认为,购买进口煤与否、使用多少进口煤应当由企业自主决定,火电企业、港口等重点储煤、用煤企业应自主安排煤炭购买渠道和数量。而国家层面在环保政策、税收方面稍作调整,对排污增加、脱硫脱硝不合格的企业加以重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企业只注重低价而不重视环保问题。

  戴兵表示,只要有煤炭需求在,上述办法不会影响进口。进口商可以想别的办法,“比如可以在原产地进行掺配,或者找关系随便找一份化验单来应对等等。”他认为,“即使得以落实,也只会起到暂时性抬高煤价的作用,国内过剩的煤炭产能不会因为限制进口而出现有效缓解,因此无法助力煤企彻底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