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忙帮大人撑口袋
黑云压境、虎口夺食,男女劳力忙作一团。
本报记者踏访豫北小麦收割的路线图示 谢景豹 制图
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3日讯大河网-大河报报道:端午前夕的一场疾雨,下停了黄河以北紧张而忙碌的三夏麦收。6月11日,天一放晴,夏收、夏种、夏管,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又活跃在广袤的田间。
农历五月麦收,就是虎口夺食。6月11日下午5时30分许,一片黑云从西北方向向着滑县留固镇尹辛庄村压来,已经70岁的村民尹保美掂起铁刮,忙不迭地往一起堆积正在晾晒的新麦。
快,再快一点。在滑县上官镇陶家村西头的麦田地头,安阳市豫工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时东升扯着嗓子喊收割机驾驶员,虎口夺食不只是保管好已收割到粮仓的麦子,还要赶在下雨前尽快收割长在田间的小麦。
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白天和黑夜,全自动的收割机与传统的镰刀一起挥舞,拖拉机的装载与肩挑背扛同时上演,“抢收”的一幅幅画面,在追逐我省麦收锋线的记者眼前掠过。
进展
麦收锋线压近豫北省界
沿途的农民告诉记者,今年产量比去年强
6月9日、10日连续两天的阴雨,暂时让豫北大地小麦主产区的收割放慢了节奏。乘坐高铁进入河南,沿途看到的是挺立在田间焦黄的待收割的小麦。要是下场冰雹,或者来个连阴天,今年夏天就毁了!我省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夏粮的收割,农民焦虑,各级党委和政府忧心。11日天一放晴,本报记者就和农民一起,走向了田间地头。
当天上午11时,记者跨过开封黄河大桥,来到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姚务村。213省道西侧,几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奔驰。40多岁的赵志文说,大田都已收割完毕,就剩下一点儿小地块待最后收割,今明两天麦收就可以结束。
麦收由南向北依次推进,我省麦收的锋线在哪里?记者驾车一路向北。中午2时许来到长垣县蒲北区聂店村,两边都是麦茬地,正在播种玉米的农民用手向北一指:麦收锋线,应该在滑县境内。
沿着省道213一直向北,来到了被称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滑县。接近长垣县的慈周寨乡已经收割完毕,而在北边几公里的滑县上官镇陶家村记者追逐到了麦收的锋线,一望无际的田间,麦穗还在昂立。两台收割机正在收割。
主要是前几天下了雨,收割机进不了地,要不现在都已经收完了。陶家村的村民对记者说。
产量咋样啊?亩产1200多斤,比预计的有点减产,但是也比去年强。要不是小满之后的冷风和阴雨天,亩产肯定超过1300斤了,沿途的农民这样告诉记者。
从滑县到濮阳县,这两个小麦生产大县的麦收才刚刚开始。从濮阳市区到范县、台前县,一直到山东、河北的省界,道路两边已经陆续开镰。
但是,安阳县的田间仍是一片安静。安阳县农业局副局长耿再俊说,全省麦收最晚的在安阳县,安阳县的在瓦店乡,这里广润坡的5万亩小麦一收割,就可以宣布全省的麦收结束,而3天后,这里的麦收才能开镰。
释词:锋线
锋线原意指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这里指小麦大面积收割的推进“节点”。目前,麦收锋线压近豫北省界。
感慨
农民说,夏收明显变短了
原来夏收持续近一个月,现在只需三天
“5年前,村里还有用镰刀割麦的,而今天,田里全是联合收割机。”曹岗乡姚务村,监督儿子驾驶联合收割机作业的赵明三说,在他们眼中,夏收时间明显变短了。
以前,用镰刀将麦子撂倒,拉回场内晾晒,再用石磙碾压,随后再一遍遍扬场,才能把麦子装袋入家。从布谷鸟开始啼叫,到鸣蝉漫山遍野,麦收前后能持续将近一个月,这还不算后期的晒麦。而如今,1亩地花50块钱,不到一顿饭工夫,麦子就能装进袋子,直接拉去晒了。“我们村的麦收,基本三天就能结束,不影响农民去城里打工,挣大钱。”他说。
麦收结束,有的种植水稻,有的栽种玉米、花生。滑县慈竹寨北李庄的王西村夫妇两人,正在用自行车改造的耘锄松土除草,方便花生幼苗生长。内黄县中召乡南街村的贾仲科夫妇,正在用镰刀收割洼地内的麦子。濮阳华龙区岳村乡郭九云老两口,正在麦茬地里点种玉米。麦子收割后,夏种成为主题。在中原的平川大地上,现代化的机器和冷兵器时代的工具,翻滚耕耘着希望和收获。
现场
黑云压境下的虎口夺食
雨说下就下,他们手起脚落忙成一团
麦收不怕天热,最忌下雨。一旦雨过,收割日期推后,更有甚者霉烂,半年心血或付之东流。
天下骤雨,城里人都往家里跑,乡下人却都往地里跑。6月11日下午5时30分,滑县留固镇尹辛庄,原来悬在西北天空的白云,悄然变了颜色,发乌变黑,渐渐凝结到一块儿,天地交接处,黑云排成一队,向东南天空蔓延。冷风吹来,麦秆发出沙沙的声响。
雨说下就下。
尹保体和哥哥尹保美,一个67岁,一个70岁,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农,他们急忙来到地头,将麦粒收拢,装粮入袋,拉粮进家。黑云推进的速度很快,他们手起脚落,忙成一团,赶在雨点滴落之前,收拾完毕。
遍地金黄的麦粒,遍地忙碌的人群。5时50分,云层已划过头顶,向东飘去。雨终究没有在这儿落下来,但是,在几十公里之外的汤阴县伏道乡,却没有这样幸运。正在这里采访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说,“就在我眼前,瓢泼大雨呼啦就下来了,把粮食淋湿了,把抢收的人也都淋透了。”
5月抢收,虎口夺食,这是最好的注解。
记者手记
你们的端午 我们的抢收
□记者刘瑞朝
当城里某个市政工程停工时,我们才意识到,农民工回家收麦子了;当城市人正品尝醇香的粽子和悠闲的端午假期时,农民们正在田间挥汗如雨。
麦收是什么?骄阳、高温,镰刀起落,麦秆倒下。乡间小路,架子车负重前行。扬场地上,石磙做圆周运动。这幕场景,一定定格在很多人的脑海里。
所以,在这个习惯了误读“锄禾日当午”的时代,不知有多少人能体味“到晚仍辛苦”的况味?大雨倾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正上演着“虎口夺食”惊险一幕?是农民,他们把满地的金黄,赶在狂风暴雨之前,收粮入仓。灼热的晴天,是他们的希望。
两天的采访,遍地的麦收。田间地头,成熟的麦子低垂了头颅,默然无声,和麦子同样默然的,是辛勤劳作着的千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耕耘着同一块土地,把浊重的汗水,滴落在苗间畦侧。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