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45座危桥改建等钱开工

2013年06月17日 08:35   来源:南方日报   梁文悦

  由于一年前大桥被洪水冲垮,原本离小学不到1公里的北畔村小学生,现不得不绕行近6公里上学。许多村民因此选择了将孩子坐竹筏过河去上学。

因洪水冲垮的上北畔大桥。

  茂名市目前共有45座亟需改造的危桥未进入施工阶段,甚至出现危桥崩塌一年多仍未重建、学生需乘竹筏过河上学的事情。危桥数量不断增加,原因主要有三点:河流过度采砂导致河床下切严重,危及桥梁基础安全;桥梁修建年代久远,设计荷载标准低;超限超载车辆频繁驶过桥梁。

  “省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地方政府解决一点。”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地危桥改造资金的组成,根据《公路法》有关规定,乡道桥梁改造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但实际上,在欠发达的粤西,后面两点压力很大。茂名市交通运输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按照我省现行的公路危桥补助标准,当地政府难以筹集足够的配套资金,从而导致了改造进度缓慢。

  入夏以来,广东暴雨不断、水灾连连。如何筹集足够的配套资金、加快危桥改造进度,避免危桥遭遇洪水后引发次生灾害,正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发自茂名 本版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危桥崩塌1年未建 孩子乘竹筏上学

  为了出行方便,村民筹款在残留的桥墩基础上铺设了宽1.5米的木板便桥。这样的便桥既不牢固也不安全,一逢大水便会被冲垮

  暴雨过后,河水混浊,水流湍急。

  下午4时30分,距离当地小学放学还有20分钟,村民梁德海和彭太福就相约来到河边,将竹筏从河东撑至河西,准备摆渡放学回家的孩子。

  这是一张由8根碗口粗的竹子捆扎而成的竹筏,宽2米,长7米。特别的是,这张竹筏上还额外固定了两根小竹竿,供小朋友抓握,以提高安全性。

  半小时后,10多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出现在梁德海的视线内。这些孩子8至12岁不等,大多是信宜市镇隆镇北畔村委会天后街村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接送上学。在绕道走6公里的路和冒险乘竹筏渡过百米宽河再走1公里的路之间,爷爷奶奶们替孙子孙女选择了后者。

  梁德海说,出于安全考虑,村民们凑钱买了15件救生衣,在河水高涨时给孩子穿。村民们同时联名签署协议,承诺自家孩子不幸发生意外后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其实我也不想撑竹筏,这个活对于70岁的我来说很辛苦,而且一天4趟,占用了我绝大部分时间。”

  在距离梁德海撑竹筏的河段不到10米远的上游,可看到数个残存的桥墩,这是原上北畔大桥的遗址。1988年,为了便于出行,天后街村民筹款建设了117米长的上北畔大桥。大桥横跨东江河下游,是镇隆镇天后街和高州市的六同村、横山村等村民的必经通道。

  2002年,由于河床日益变深,导致桥墩淘空,桥面坍塌,并受长年累月的水流冲刷影响,建设标准低的上北畔大桥被上级交通部门定性为危桥,并采取限宽墩措施限制车辆过往,但行人可通过。

  2009年,该桥被列入省危桥改造计划,获得近79万元补助款,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改建工作迟迟未能开始。

  2012年4月27日,信宜暴雨倾盆,洪水将上北畔大桥彻底冲毁,桥面全部冲走,仅留下残破的桥墩。

  上北畔大桥被冲垮后,首感不便的是天后街村民。这条700多人的村庄有近百名中小学生在镇隆中学、镇隆中心小学及镇隆第一小学读书。桥梁被冲塌后,学生们需绕道北畔大桥,行走6公里路上学,每天来回4次,每次需1个多小时,极为不便。

  为了出行方便,村民筹款搭建木板便桥。“在残留的桥墩基础上,铺设了宽1.5米的木板,没有扶手。”梁德海说,这样的便桥既不牢固也不安全,一逢大水便会被冲垮,2012年7月份,还发生过路人失足坠河淹死的悲剧。

  尽管镇隆镇政府三番五次禁止村民搭建便桥或撑竹筏过河,但天后街村民依然如故。

  “桥塌1年多都未重建,要求配置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也做不到,那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方法过河了。”梁德海叹气说,不管如何,还是希望政府能尽早筹足资金重建大桥,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

  资金缺口超百万 两次招标不成功

  今年5月,信宜发改局核准该项目由公开招标变更为邀请招标。镇政府也与几个有意承建大桥的老板接触。初步确定在9月动工,争取明年底前竣工通车

  “群众应该和政府共同克服这个难题,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镇隆镇镇长叶茵茵打了个比方,“原来是骑马,现在要下地走路,这个转变肯定很难。我理解群众的心情,但群众应同时看到,镇政府一直都在为重建上北畔大桥而努力。”

  桥梁崩塌不到2个月,2012年6月,镇隆镇政府向信宜市发改局申请立项建设上北畔大桥,初步规划桥全长117米,桥面宽6.5米,工程投资约400万元。同年8月,茂名市交通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

  9月,上北畔大桥水毁重建工程招标控制参考价预算通过审核。该工程招标控制参考价为247万元,工程内容包括临时便道便桥、电力线路及吊装设备、拆旧桥、桥台及桥墩、桥面铺装、钢筋混泥土T型梁、围堰筑岛及桩基工程等。

  2013年4月1日至4月8日,上北畔大桥水毁重建工程第一次公开招标,但报名时间截止时未有投标单位报名。根据相关法规,投标单位少于3家时,招标人应重新招标,本次招标不成功。4月22日至26日,工程第二次公开招标,由于截止报名时间仍没有投标单位报名,招标再次不成功。

  叶茵茵解释,建设资金缺口太大,建筑老板担心无法如数拿到工程款是两次招标失败的主要原因。

  记者调查了解到,现有的上北畔大桥建设资金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省补助款约79万元,二是天后街村民捐款约20万元,还有镇政府机关干部捐款约3万元,合约102万元,但这个数额距离招标控制参考价247万元仍少145万元。

  “机关干部的3万元捐款中的2万元用作设计费用,1万元用作两次招投标费用,已经花完,而村民的20多万元捐款由村委会保管,开始施工后才能使用。”叶茵茵表示,镇里将继续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号召社会热心人士捐款、组织受益村民再次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鉴于工程两次招标不成功,2013年5月,镇隆镇政府向信宜市发改局提出申请,将上北畔大桥水毁重建工程的招标方式变更为邀请招标。同月,信宜市发改局核准该项目招标方式由公开招标变更为邀请招标。

  叶茵茵向记者透露,镇政府已经私下和几个有意向承建上北畔大桥工程的老板接触,并建议他们先用现有的资金动工建设。

  “邀标的好处是程序简单,同时可节约一定的费用,中标率也会更高。”信宜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梁绍说,由于信宜现在已进入汛期,雨季水多,施工的话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初步确定在9月动工建设上北畔大桥,争取在2014年底前竣工通车。

  信宜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桥梁完工之前,建议天后街村走读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减少过桥来往次数。确实需要走读的,如果学生、家长愿意,中午由值日教师护送到第一小学吃中午饭,饭后护送回学校休息,下午放学后再由家长接送。

  数十危桥待改造 资金不足进度慢

  高州、信宜是山区县市,按照省对山区县乡公路危桥补助政策,大桥每平方米900元、中桥每平方米600元、小桥每平方米500元,但目前这两地桥梁平均造价已超3500元/平方米

  在茂名,上北畔大桥并不是唯一亟需改建的危桥。

  信宜市木山大桥,长110米,建设性质为改建;高州市烧酒桥,长80米,建设性质为改建;化州市车头老区桥,长175米,建设性质为改建……这些桥梁被认定为危桥并列入省改造计划的时间从2007年至2013年不等,但这些桥梁至今未开工改建。

  根据茂名市地方公路管理站和茂名市公路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记者统计出,2009年以来,当地列入省改造计划的危桥共有75座,其中已完成改造15座,正在施工15座,仍有45座未开工改建。茂名市地方公路管理站副站长车伟雄解释说,造成众多危桥未开工改建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

  “高州、信宜是山区县市,按照省对山区县乡公路危桥补助政策,大桥每平方米900元、中桥每平方米600元、小桥每平方米500元,但目前这两个地方的桥梁平均造价已经超过3500元/平方米。”多名茂名市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由于省补助标准偏低,在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法筹集足够的配套资金时,危桥改造工作被迫暂停或进度缓慢在所难免。

  车伟雄说,本来有些危桥改造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的,但至今未完工、未开工的情况也有。

  “省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当地政府解决一点。”茂名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工作人员用“三个一点”形象地描述了当地危桥改造资金的组成,同时他们认为,在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后面两点很难实现。

  没有资金,谈何改造?车伟雄无奈地说,市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对全市的桥梁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危桥后,在资金不足不能及时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限制交通或封闭桥梁等做法,以确保车辆、行人的安全。“先大后小,先急后缓,我们只能先改造最迫切的。”

  茂名市公路管理局主任科员李云岩则告诉记者,2009年至今,虽然完成了15座危桥改造工作,但部分工程款并未付清。“部分工程是在资金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开工的,施工队只能垫付部分工程款,而这笔钱至今未全部偿清。”

  2007年,广东省共排查出127座5类危桥,其中茂名38座。2009年,茂名共完成了40座危桥改造,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

  “当时的补助比现在高,造价比现在低,而地方政府在前几年大力投入的情况下,现今财政会面临一定的压力,短时间难以筹集足够的配套资金。如果省能对山区或粤西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危桥补助标准,对当地的危桥改造工作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茂名市交通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说,虽然当地政府都很重视危桥改造工作,并积极筹集资金,但由于资金缺口非常大,进展未能如人意。

  危桥需改造

  预防更重要

  ■记者手记

  记者调查发现,茂名45座待开工改造的危桥中,乡道桥梁占大部分。除却修建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这一客观因素,导致桥梁变危的另外两个因素均在人为控制范围内,与其用巨额资金改建危桥,不如从源头抓起,合理控制采砂总量,杜绝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桥梁,预防桥梁变危。

  李云岩告诉记者,其所在部门今年3月份对桥梁安全性能进行摸查时,发现电白一座桥梁所处的河床相比去年居然下切了近7米,桥梁的基础已经暴露,如果不加以维护,将对桥梁产生巨大的危害。而这样的情况,每年可发现四五起。

  “上世纪修建的桥梁,当时技术和设备没现在这么先进,多采用摩擦桩设计,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现今河床普遍下切,使桥桩支撑力不足,从而导致桥梁变成危桥。就算现在还不是危桥,但由于承载力不足,当重吨位的车辆驶过,时间久了对桥梁的影响还是非常大。”提起采砂对桥梁安全的影响,车伟雄深有感触。

  车伟雄说,根据他们现在掌握的材料,茂名境内多条河流都出现了河床下切的情况,最严重的已经下切近8米深。

  多名曾参与当地河砂开采计划商讨会议的交通部门工作人员说,出于桥梁安全的考虑,交通部门能够提出要求,禁止在桥梁上下游安全距离内开采河砂,但无法要求限制河砂的开采总量。“哪怕不是在安全距离内开采,其实对于桥梁来说也可能是不安全的。河砂是流动的,现在每年从山岭冲刷下来的砂石逐年减少,但河砂开采量逐年增加,这必然导致河床的整体下切,从而引发桥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2009年,茂名市交通公路部门曾和茂名市政协联手就河砂开采对桥梁安全影响这一课题开展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当地河砂开采已影响到桥梁的安全。

  车伟雄、李云岩等人表示,当地政府已意识到控制河砂开采总量这一事情,但作为建筑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同时也得兼顾发展的需要,只能从中寻找平衡点。此外,河砂开采还涉及监管的问题,如果不杜绝违规开采、偷采的情况,即使政府控制开采总量也毫无意义。

  一方面是当地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河砂用于建筑行业;另一方面,河砂开采作为一个不安全因素影响了桥梁的安全,并迫使地方政府在财政窘迫的情况下仍需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危桥改造,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当地政府需高度重视。

  在经济发展这个“大西瓜”面前,一座桥梁或数座桥梁变成危桥只是颗“小芝麻”,但危桥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人员伤亡却绝不是芝麻小事。夏天的广东暴雨连连,茂名作为一个水灾多发地区,面对数量众多的危桥,须格外小心。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