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困境:生活陋习难改 农民变不成居民

2013年06月24日 16:1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叶俊东

  小城镇的“进化”

  有“塑造功能”的产业才有城镇化的张力

  王新和终于在镇区买了套房子,成为鄂东罗田县九资河镇的镇区居民。这里距他祖辈居住的村子4公里。

  50开外的王新和,算得上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30来年,现仍在江浙一带打工。户籍关系上,他还是原村的村民,但与父辈比,也算“进城了”。

  镇区约5000常住居民,大部分与王新和类似。

  还有“逆向居民”。从这里走出、已作为黄州市民近30年的汪先生,年近50,也在镇区买地建了房。不止因为“根”的缘故,还寄托着他的“田园养老梦想”: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原生态蔬菜——这些在大都市无法实现的梦想。

  “临时居民”则是来自武汉等地的游客,慕“大别山主峰”和“鸠兹古邑、梦里老家”之名,一探千年小镇风情。

  此前数十年,该镇通县城的70公里砂土山路,汽车单程3小时左右,与旅游无缘。而今天,却挟全国生态镇、湖北旅游名镇之辉,正力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镇。

  这个群山深锁的小镇,20年城镇化步履,未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激昂节拍,诠释的是怎样的“进化”节奏?

  因机遇生,因产业兴

  九资河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与安徽金寨县接壤,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为丘陵河畈,有“三关六寨九河十三畈”之称。据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春秋战国时期,九资河为楚国鸠兹邑。明代设有巡检司衙门,清代亦设千总衙门。

  虽有吏治2400余年,还有“千年古镇”之说,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镇区只是一个十字形的土街,无路灯、人行道。镇区居民以镇政府、“七站八所”工作人员为主体。

  “那时镇区的标志,就是一座桥。”镇委书记毛红志说,“像一个村子”。既为“镇”,就需要“建镇”。这一阶段就是转变观念和认识,打造小镇雏形。

  新世纪前后,对街道进行硬化,提升镇区服务功能。

  转折出现在新世纪头10年。其时,休闲旅游平民化时代到来。

  虽为建制镇,但九资河以农业为主,除小水电外几乎无工业。因交通闭塞,后来支撑“旅游名镇”的山水风光、古邑特色,尚不构成旅游资源;日后名气大噪的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还只是县内一些机构的避暑之所,“旅游胜地”还在襁褓中。

  湖北省城建厅牵头建设“全省100个特色镇”带来契机,九资河由单纯的“建镇”,向创建特色镇、旅游名镇转变。

  得益于九资河境内的天堂寨、薄刀峰、青苔关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三省垴避暑区、天堂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以及高速公路、二级路的修建使武汉到九资河的车程最快2个半小时,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叫响品牌,武汉等地的游客涌入,激活九资河的旅游产业。

  小镇的“进化”撞开旅游之门。镇长叶锦明介绍,九资河目前围绕“十个一”办特色旅游:一座名山——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一个湖泊——天堂湖风景区,一片红叶——天堂红叶田园风光,一个名镇——鸠兹古邑,一个名村——圣人堂旅游名村,一个古垸——罗家大垸明清古建筑群,一批名人——以京剧鼻祖余三胜为代表的历史名人,一台好戏——《大别山放歌》,一方良药——九资河茯苓、天麻,一道名菜——天堂吊锅。2012年旅游人数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

  如今,九资河镇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扭在一起抓,主打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正兴建两条特色旅游线:一条以红叶观赏为重点的“田园风光观赏线”,一条以罗家大垸为中心的“寻根访古线”。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