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低了腰包鼓了 城口高山生态扶贫让百姓笑开颜

2013年06月23日 23:59   来源:   

岚天乡进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先后建成大洪坝、刺坝两个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人民网重庆6月23日电(魏一东) 6月的重庆,已经骄阳似火,都市白领们都聚在空调屋里忙着消暑,在离重庆主城约400公里的城口县岚天乡,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甘业春站在自己新修的“小洋房”前,望向不远处的岚天乡中心小学,盼着自己两个孙女放学归来。

  “大的11岁,小的6岁。还是小的安逸些,不用像她姐姐以前那样遭罪。”甘业春说,这得益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岚天乡中心小学校305名学生的绝大多数,已经随着家人住在了学校附近的集中安置区,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一大早起床,走着崎岖的山路上学。

  “九山半水半分田”,提起重庆市城口县,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便是山高水深路难行。为解决边远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2009年以来,岚天乡按照“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可致富”总体要求,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革试验,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探索出了山区整乡脱贫致富路,城乡统筹改革示范乡功能初显。

  “人口下山”让农民富了“腰包”

  甘业春今年59岁,原来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上,3年前搬迁到大洪坝生态移民安置区。两层高的小洋楼,白墙褐檐,配上灰色的勾线,移民新村的新风貌,一直陪伴着他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以前自己住在山上的老房子,土木结构,自己和老伴种些玉米、土豆,将就着过就算了。但自从有了孙女后,可就苦了她们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让甘业春“恼火不已”,上学放学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有时虽然可以搭别人的摩托,但家里人总是提心吊胆。现在,距他家几百米远就有一学校,而且是平坦的水泥路面,孩子上学放学,大人都不用担心。

  “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的生活啊。”甘业春感叹,现在他住在移民新村照顾两个孙女,儿子在外打工,老伴和儿媳妇暂时留在山上搞产业。“搬迁后,孩子的学习问题不用太担心了,我们还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包括种药材、养蜂,而且都是季节性管理,无需天天照料。”甘业春一家现在在山上还有15亩地,种上桔梗等中药材,一年的纯收入也可以达到2万元左右。

  看着200多平米的新房,腾出手来的甘业春还打起了旅游的主意。“我们这比重庆(主城)凉快撒,听说路(成万快速路)也要通了,县里面又在推广乡村避暑旅游,我准备在家里搞一个农家乐,设计了6张床位。”甘业春面对记者,勾画起了自己的“蓝图”。

  在岚天乡,像甘业春一样搬进新房居住的高山移民比比皆是。

  2005年底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级贫困县城口县人口的18.6%,共计4万多人处于贫困状态,其中的3万余人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高寒山区,基础设施极为落后。而岚天乡地处城口县东部,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901户3417人,海拔在1100米-248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山区、深山区和石山区,一度是全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岚天乡开展集中居住改革试验,规划建设‘大洪坝、刺坝、学里坝’三个集中安置点,并分三期进行建设。目前,大洪坝移民新村建设完成,158户移民实现集中居住,能够容纳200户的刺坝安置区,已有191户实现集中居住,还有9户移民户正在建房,学里坝已规划,将适时启动。而这些安置区,海拔要比他们以前住的地方平均低了500多米。”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