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魏君办公室放着很多专业书,一有空大家就会拿出来看一看,翻一翻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样的,要想干一行精一行,不在于文化多高,眼睛多好,关键在于是否把心放在变电设备上。”
——唐魏君
大巴山里只带2个兵的的“小班长”
——“发现‘最美国家电网人’”(一)?唐魏君
■彭国威/文
个子不高,圆圆的脸,挂着稚嫩。
如果不是被一旁的人提醒,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国家电网重庆城口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二次班班长唐魏君。
一个年轻的86后,却当了3年班长。
大学毕业,一头扎进了大巴山
“这么年轻,您是哪年的?”
“86年4月份的。”除了简短的开场白略带羞涩外,这个阳光男孩的坚毅、自信,很快表现出来。和他交流,让你瞬间能彻底忘记他真实的年龄,尤其是他所在的这个“特殊”地方。
在重庆的版图中,城口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山城最北端名副其实的一个边城。在重庆,绝大多数主城人,之所以没有去过城口,缘由多只有一个:远!
来的路上,记者听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信鸽的。说重庆城口作为广州至西安、北京到重庆、上海至成都信鸽飞行的必经之路,超高飞行则西出八台千山矮,北越秦巴一川平,若飞行高度不够,一旦飞进城口,恰似进入千峰万壑摆下的“迷魂阵”,任凭东奔西跑,也难以突围。一度时期,来自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200多只信鸽全部被困这里。
“好个城口城,山高路不平。大堂打板子,声音满全城。”进入县城,就能听到这个耳熟能详的段子,道出了城口山多城小的地貌,县城不到3平方公里,不到半小时即可逛完全城。
“老家是哪儿的?”原本想,他可能就是这里的人,或者家在附近。但记者的这种猜测很快被否定。
“万州。”他答。
“咋跑这么远上班?”
“确实有点远,就是现在回一趟老家都得8个小时左右。”他继而道,“都是为工作,习惯也就好了。”
因为偏僻,这里的工作条件是可想而知的。唐魏君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年7月,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来这里的时候,条件极差,测试一个简单设备,原本只要几分钟,那时至少要半个小时。
“人员也少,当时在变电检修班,加上农电工在内,总共只有8人。”唐魏君说。
陪同的城口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向爽告诉记者:因为太远,这里不好招人,很多人,来转一圈,吃不了苦,掉头就走了,就像来“兜风”的。
这些年,这些事,她自己都记不清发生了多少回。
可唐魏君不仅来了,而且毫不动摇地一来就决定扎根这里。从小在山沟里长大的他非常明白:落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山里人又最需要什么?
所以,他不但没有走,相反,很快有了决定: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尽量给这里做点什么。
刻苦钻研,成了检修顶尖高手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对于唐魏君这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而言,更不例外。
上班后,他很快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3年理论,和实际存在很大的脱钩。也就是说,他看似“对口”的专业,并不能立马派上用场,这让他一开始有点手足无措。
既困惑,又幸运。
当时的女班长卢云十分看好和信任他。在手把手的“帮”、“带”下,唐魏君成长很快。
常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唐魏君立马开始了理论结合实践,有针对性的各种学习。搞不懂的,除了请教,立刻就去看书本,把原理和结构弄清楚,再去实际操作。
因为有太多的不懂,刚开始休息时间很少。在第一年搞一个技改,一月31天,考勤下来,他上了30天班却浑然不知。“小唐,还是要注意休息哦!”考勤人员善意提醒。
1天。
半月。
......
日积月累,岁月推移,加上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护身”,唐魏君日渐成为女班长手下的一名“高徒”。
2008年,110千伏高燕镇变电站10千伏电容器保护模块出故障,一合闸就跳,大家来回检查了近半年,没有找出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电容器本体问题。
一天,刚从璧山学习回来的他到现场一瞅,一眼就看出是保护装置电压模块烧毁所致,“病根”迎刃而解。
2010年,35千伏明通变电站自动保护装置的一块操作板突发故障,“屋漏偏逢连夜雨”,赶巧原制造操作板的企业停产,按常规调换一块操作板需要3至5天。
时间刻不容缓。
唐魏君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大胆地对操作板元件进行修复,短短两个小时,就恢复了运行,挽回电量损失3万千瓦时。
“如果停电3至5天,老百姓生活过不好不算,企业损失就约有几十万元,电力职工确实是光明的播火人。”通电那一刻,明通镇一领导高度评价。
能有这样的造诣,非点滴汗水之功。
工作期间,单位请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过来培训,每期2周时间。唐魏君获悉后,那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听课。
请教。
三年里,他几乎期期去“捧场”。后来,顺利拿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文凭。这让唐魏君如虎添翼。
他的付出和表现,让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底。
“我退休后,终于可以放心将城口变电检修事业交给他了!”2010年卢云班长要退休时,如释重负地道。次年,唐魏君被破格提升为变电检修班班长,从师傅手中接过‘接力棒’。
这时的他,年仅25岁。
正在工作中的唐魏君
忠孝难两全,足迹踏遍深山老林
从女班长手里接过接力棒,唐魏君肩上的担子重了,也更忙了。
说是班长,他手下现在却只有2个兵,但管辖权却大得惊人:全县9座35千伏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外加1座220千伏变电站,总计有15座变电站的设备检修、维护、预试定检及全县所有电力大客户设备预试定检任务,都是他们的“责任田”。
“这些全都在我们的维护范围。”说起这个,唐魏君很来劲。
设备调试。
排除故障。
......
这些让外人看似枯燥的事情,从他嘴里出来却是津津乐道。
这些年,唐魏君把城口的20多家小水电站和近20家矿厂,全部跑了个遍。“因为偏远,跑一个单位,有时候需要耽误2、3个小时。”
忠孝难两全。
他的两个同事,一个在云阳,一个在潼南,离家都不近。“有机会,我都尽量让他们多回家。”当班长前,回家还方便些,自从当上班长后,他真正成了“一家之长”,手里事情多,每年只能回一、二次家。
“想念父母吗?”
“怎么不想!”记者的一句话,让唐魏君有点眼眶湿润。父亲在他上初中时就去逝了,现年62岁的老母亲和姐姐一家住在万州。“平时除了打个电话,基本没有尽到过一个为人子女的责任。”
2012年4月份,母亲吃食物中毒,为了不给他添麻烦,影响自己工作,家人一直瞒着他。后来还是他的大姨悄悄电话给他报的信。一听,唐魏君就哭了。
“妈妈,现在好些了没?”
“好多了。”
“我这就请假回家看你。”
“娃娃,千万别耽误工作。”电话那头,母亲严词拒绝。恰巧在这时,单位要做35千伏明通变电站技改,公司将此项工作交给唐魏君负责。本想给单位请假的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管理员。
技术员。
施工员。
材料员。
......
唐魏君一个人扮演着多种角色,一连四十八天,他头戴安全帽、掖下挟着文件夹在整个变电站来回穿梭,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从材料进场,设备核对,人员分工,设备安装到工程进度,都精心安排、严格把关。这个技改刚圆满完成,下个任务又赶上,直到2个月之后他才匆匆赶回万州老家。
看见母亲瘦了一圈,“小铁人”的眼泪决堤而出。
“亏欠妈妈太多,现在每2、3天,要打一次电话。”说到这里,唐魏君有点哽咽。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专研,尽心尽力,无论身居何处,总会发光、发热。同时,也总会被人爱。
近年来,唐魏君先后获得重庆市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电力公司反违章先进个人等多项奖章。问到这些,他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样的,要想干一行精一行,不在于文化多高,眼睛多好,关键在于是否把心放在变电设备上。”
结束采访,记者在这个“小班长”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案例导学》。他说:只要用得上,空了就会看看。
舍小家,为大家。
一个“86后”,就这样把自己火热的青春献给了城口,献给了大巴山。(完)
(责任编辑:西西)